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49

[ 李文东 文选 ]   

语文教育应重视乡土文化

◇ 李文东

  乡土文化,通俗地讲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等。可以说,乡土文化绝不是劣等的边缘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母亲,是传统文化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它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它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受传统文化滋养浸润,愈加丰实醇厚。两者相交相融,成为华夏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精神的天空。
  一.语文教育弘扬乡土文化的背景
  著名学者史绍典认为,“民族精神的失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整个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都处于一种被批判的地位,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能保存下来的却寥若晨星,尚未引起人的关注或熟视无睹的领域也实在太广阔,乡土文化仍旧无法摆脱弱势文化、边缘文化的地位。历史证明,一种文化的建构,一种学理的探寻,要获得全民族的认同,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而不至于成为纯粹概念的游戏,就不能离开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本和历史的土壤。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也缺乏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一贯原则和终极目标,对乡土文化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语文教育弘扬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民族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中如果不能自觉坚守民族的文化意识,开口就是美国,闭嘴就是西方,外来文化反客为主,那么在现代化、全球化时代就很容易丢失本土的文化资源,并且最终损害到民族性。在语文教育中,自觉有机地进行乡土文化熏陶,强化学生“根意识”,只有通过建立对独一无二的母语的尊崇感,才能促进学生早早养成对独特的民族身份的确认感,进而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在全球化教育市场中,这种确认感、自豪感、自信心无疑是民族发展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因为一个民族就是一个文化实体,文化特征泯灭,就等于民族消灭。
  2.人的发展需要
  语文教育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才能。语文教育让学生走进家乡民风民俗,润泽乡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的浴场中沉潜畅游。学生有了深厚的文化涵养,语文素质才有其根深叶茂的土壤,对学生加强乡土文化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更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3.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问题,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开发生活资源、整合生活资源,让其变成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乡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语文教学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中,无疑是寻找新课改的语文教学的新举措。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接通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唤醒了学生曾有的生活。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悟性。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情感,感动学生。
  三.语文教育实施乡土文化的策略
  1.语文学科性质的重新定位为实施乡土文化提供了可能
  原先的语文教学大纲片面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对乡土文化少有提及。加里宁说:“一个爱国的人,首先是一个热爱乡土的人”,“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钱理群说:“要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欢乐和痛苦,并把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定的丰厚的精神底子。”
  语文学科性质界定的偏颇,终于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得到纠正,确立了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的新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阐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是语文课程必须承载的任务,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重要的体现,语文课程不能不担当起弘扬民族文化(包括乡土文化)这“难于承受之重”的重责。
  2.语文教材建设为实施乡土文化教育提供条件
  语文教科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工具和源泉,语文教科书内容的选择都有一定的依据或价值取向。语文教材建设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益,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要注意本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播。选文力求多元性,从文化性质上讲,主流文化和乡土文化两者缺一不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而乡土文化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催化剂。如果丢掉民族的优秀的乡土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样的道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教材内容上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金量,大力挖掘地方文化,编写适合本区域情况的文化读本,根据学生的地域、认知等不同情况明确教材不同的使用对象,如沿海和内地的,城市和乡村,这样就为实施乡土文化教育提供了条件。
  3.语文教师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乡土文化教育
  我们要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积极的延承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出新生的乡土文化。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也要注意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学语文课堂是乡土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乡土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乡土文化的承载者,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是本地文化的半个专家,应该了解本地的历史地理、人情习俗及地方志。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家乡,引领他们走进家乡绚烂璀璨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去继承乡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握语文学习规律,把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有效地进行乡土文化教育。
  ①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渗透乡土文化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学生情感素养形成的重要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教师应该克服学生听说过程中的空谈泛谈、无病呻吟的现象,要努力地将学生思路拓展到悠久的乡土文化方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讲授小说《水浒传》中人物武松时,笔者适时引入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的口述《武松打虎》,通过聆听大师传神的表演,构建一个情感体验系统,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②将乡土文化与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乡土文化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笔者所在的家乡扬州是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我们利用放假休息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名人故居,如参观“扬州八怪”、朱自清故居、史公祠、隋炀帝陵等地。在实地参观活动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扬州地杰人灵,文教昌盛,受到了乡土文化熏陶,然后,我又适时组织发动学生写作传记,这样一方面了解了名人,了解了家乡,了解了社会的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温习了有关传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岂之.文化研究与文化素质教.中国文化研究,1998,2
  [2]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8
  [3]黄厚江.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中学语文教学,2007.8。
  
  李文东,教师,现居江苏邗江。

语文教育应重视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