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00

[ 王友静 文选 ]   

阅读教学中语言品味的引领之策

◇ 王友静

  一代大师叶圣陶曾有语: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预约的体验。那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引领他们用一颗敏感的心去触摸文字,去品味文字呢?
  一.诵读赏析,揣摩语言的意蕴,培养语言品读的能力
  朱自清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以朗读为突破点,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雷电颂》,这是一篇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爱国之音,屈原那声声咆哮,那歇斯底里的企盼,悲愤彻底的控斥,字字都坠地有声。只有朗读,反复的朗读,我们才能与作者一起抛洒爱国之泪。如文中第二段: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当第一遍朗读后,学生普遍感受到了风的力量,屈原战斗的热情。当第二、三次朗读后,学生能抓住“不能”、“至少”、“可以”,体会到了屈原情感的变化,由无奈中带着愤恨,到萌生了希望,有了信心,直到最后充满了坚定的信心,战斗的激情。
  朗读让语言丰富了,也让语文更多彩了。
  二.经验迁移,举一反三,品味语言情韵
  所谓迁移,心理学对其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共同原理、共同规律,然后运用这些已掌握的经验去指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同样在教《雷电颂》这篇课文时,当同学们品读第一段: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学生读出了屈原对风的呼唤,在反复排比的修辞作用下,表达出了屈原强烈的情感。对于这样的回答,我虽然肯定了他们能从修辞的角度来品读文章,但还不够。首先这“强烈的情感”到底是怎样的情感?这样类似的开头我们在哪篇文章中也有接触?于是,有同学想到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另一同学马上抢着回答:“在《雷电颂》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是对风的急切渴盼之情。”紧接着再次追问:“这种情感的强烈,除了反复排比的修辞,还运用了什么方式达到这一效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想到了《黄河颂》:“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感叹号的连用,第二人称的使用,让情感更强烈,也更便于直接抒情。
  知识的迁移,经验的迁移,让语言多了底蕴,让语文多了情韵。
  三.连环追问,别有洞天,感受语言魅力
  要恰当设计开启学生产生思绪的“问题”。问题一步就指向教学目标甚至就能实现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要设计“连环式”的问题,并且还需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抽丝剥茧,在这整个过程中,来感受语言所带来的纷呈世界,感受语文的艺术魅力。
   《济南的冬天》是个名篇,老舍先生在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中,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其中有一个内容必须引导学生去感悟:“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文句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怎样理解?
  师:文中“山的肌肤”是什么?
  生:“山的肌肤”是山石,奇形怪状的山石。
  师:“更美的山的肌肤”与什么相比是“更美”?
  生:“带水纹的花衣”。
  师:“带水纹的花衣”指什么?
  生:薄雪中微微显露的草色,一种春天将要来临的色彩。
  师:如果光是美丽的山石构成的一座座秃山荒岭,也不见得美呀,那作者为何会认为“山的肌肤”为什么比起“花衣”来更美呢?
  生:更美的“山的肌肤”指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翠绿及点点彩花!
  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描绘一下更美的山的肌肤。
  在一步步的追问下,同学们打开了自己的思绪,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如:济南的春天来了!四围的小山已变成一条绿围巾,整个老城笼罩在一派大好春色之中。山上,树木萌发了。山尖全绿了,与蓝天融为一个整体。山坡上铺满了厚厚的绿草,给山们穿上了一件绿裙子。山石上爬满密密的绿苔,给石头们化上了一层绿妆。山花竞相开放,这儿一簇,那儿一堆。红的,黄的,白的,花的……迷住了人们的眼睛。上上下下,整个山简直就是位婀娜多姿的美少女!
  连环追问,在你带着好奇的探询下,步步深入,终于进入了语文这一洞天别苑,折服在她的艺术魅力中。
  四.比较替换,揣摩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通过增、删、移、换等手段,先颠覆语言旧的“平衡”态势,形成“不平衡”,然后再对颠覆前后的语言进行比较,达到新的“平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在体会“我”离开百草园的心情时,学生都能感受到那份不舍,但又觉得“不舍”两字不足以完全表达“我”此时的心境。于是我对文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将其改为:“再见,百草园的蟋蟀;再见,百草园的覆盆子和木莲!”通过反复、比较阅读,学生能清晰地把感受到的说清楚:“Ade”是“我”此时的一声叹息,一种无奈,一种与亲密、快乐的玩伴分别时的眷恋、依依之情,“我的”两字,也将自己融入百草园的一草一物中,是难以割舍的,对其的珍爱、热爱早已深深刻在心里。
  又如《散步》中的第一句话:“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按照我们通常习惯的表达方式,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生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师:这是常规的表达方式,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写呢?
   生2:文中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好像在强调一种责任。
   生3:作者选用的句式突出了散步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
   师:有道理。听老师这样读:“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语意有何改变?
   生4:“我”这个字的位置一换,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整句话,把你朗读时的感受给大家说一说。
   生5:我感觉这句话很庄重,很严肃。作者郑重其事地推出了一个镜头。
  五.抓关键词,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的精深
  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句子、文章的核心意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回归语文本身。以词语作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同时,语文关键词教学,紧抓关键,突破开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无需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就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
  《端午的鸭蛋》中,“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如没能抓住这一“扎”,一“冒”,一“吱”,那份童趣怎能体会得了?《土地的誓言》一文中:“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显然,抓住了“泛滥”一词,就让人感受到,这原本的贬义词,却在此用得恰到好处,仿佛让人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犹如洪水泛滥,势不可挡,一发不可收拾,又如狂奔的野马,无法驾驭。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一切都在咬文嚼字中得以慢慢体会,细细品味。
  朗读,让阅读余音缭绕;迁移,让阅读亲切可人;追问,让阅读庭院深深;比较,让阅读清晰敏锐;对关键词的抓取,也让阅读精妙无限。这就是引领,在静静的流淌中,在微微的颦蹙中,在激情的争渡中,将我们的心磨得更为通灵,以此在阅读中,寻微探幽,欣赏一路的婆娑,采撷一路的美好,感受无尽的神奇……
  
  王友静,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阅读教学中语言品味的引领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