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895

[ 韦幼梅 文选 ]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 韦幼梅

  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大石山区任语文教师,发现农村学生作文模仿性强、内容空泛、语言贫乏、缺乏深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方言的局限性。以我们广西大化县为例,壮话、瑶语、苗话夹杂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这些方言的表述习惯、语序逻辑与普通话相差甚远,造成学生作文词不达意。二是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文厚积方能薄发,短时间的努力,难以立竿见影。有些学生认为花时间去阅读写作,不如做理化练习的效果来得快。三是客观上的经济落后,没钱买书,自然谈不上阅读氛围和阅读习惯。没有阅读,没有借鉴,作文能力低下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
  一.激发兴趣,强化阅读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教师应该是学生文学的领路人,引领他们走进异彩纷呈的人物世界,走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激起他们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揭示出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教师可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学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产生课外阅读的愿望。我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扩展到林徽因,再简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学生兴趣盎然;学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我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了,自觉阅读就取代了指导阅读。
  二.立足课内,挖掘资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文是作文材料的源头,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文中历史事件、名人言行,俯拾皆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使课本材料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挖掘收集课本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训练。高一上《勾践灭吴》,我先教学生归纳:勾践卧薪尝胆,忍辱十年,终把吴灭。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这个事例可以支撑哪些观点,最后总结: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②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终能成功;③忧劳可以兴国。这样,就把读和写作结合了起来。
  坚持类似的积累,学生收获很大。高二时,学生学会了自主收集。在《离骚》一课,,韦卓君写到:屈原虽遭楚王的疏远,还是不忘为国尽忠——爱国。覃小倍这样写: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时,为保持清白自投汨罗江——人格独立。黄光明同学写:屈原身处放逐,仍心牵怀王,当楚国都城被攻破时,他忧愤投江而死——与祖国同患难,共存亡。这表明学生学会了课内素材的积累,为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好书共读,奇文共赏
  读书首先要选好书。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可见选书的重要性。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心理和时间实际,向他们推荐贴近他们生活的精短美文。还要向学生推荐名著,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书。其次要在班上设读书角,发动全班学生通过赠、购图书的办法充实读书角。我还发动学生通过卖废纸、易拉罐等来购买名著。有意思的是,高05(11)班的同学还把获得“文明班级”的奖金、运动会的奖励都用来购买名著,毕业时居然能分到每人一本,别具意义。
  通过大家的努力,学生手中的书多了起来,从四大名著到欧美文学,满足了学生想阅读即可阅读的需求。在班级读书角,教师负责提供有关名著的评论性文章,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学会鉴赏,为他们日后的个性解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共享读书的快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高08(12)班在一次主题为“我读红楼”的读书报告会上,对林黛玉这一形象就各抒己见。韦秀丽同学说:“黛玉虽已不在人世,但她的敢恨敢爱、至纯至善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记住黛玉,记住这个绝美奇女子,记住她的纯洁、她的善良!”覃芳芳看到的是无奈:“自怜、愁怨、孤独的性情把本就娇弱的黛玉压得喘不过气来。相爱又怎样,相知又怎样?该忘就忘了吧!”唐露露说的是得到解脱:“绝美的容颜也只能够用悲戚的泪水来依附,寄人篱下,忍气吞声,香魂早应随风归!”
  实践证明: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立足课内积累,加强课外阅读,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在短时期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端正学生的情感态度,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习、借鉴、继承前人的创作经验和优良的写作传统,以读促写,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韦幼梅,教师,现居广西大化。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