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19

[ 徐锦文 文选 ]   

语文教学要寻找突破口

◇ 徐锦文

  一篇课文中包含了很多教学内容,课堂上若要面面俱到,那么教学过程必定杂乱。假如教师能根据课文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选取合适的教学突破口,并以此为抓手,将课文、教师、学生等课堂因素整合起来,就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正如抽丝剥茧,只要能找到丝头,就能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剥去茧的丝线,最终得到蚕茧。反思自己近30年的教学实践,借鉴同行、名师的做法,我把寻找课文分析突破口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由课文的题目寻求突破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课文的眼睛,甚至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其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
  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一)直接由标题切入课堂教学
  例如《社戏》,就可以直接从标题入手,单刀直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成年后,仍念念不忘童年时在外婆家看社戏的事情,情之所至,挥笔写成小说《社戏》。那么社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真的那么好看吗?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看社戏的部分,认真阅读,说说你的体会。待学生明白那夜社戏其实并不好看时,继续用标题切入:课文还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扣住标题“社戏”了吗?在分析详写和略写时,仍然用标题切入:那夜看的社戏既然令人失望,作者为什么还要详写“看社戏”这一情节?是因为标题吗?仅仅是因为标题吗?
  (二)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
  文本的标题多种多样,有的是一个字,有的是一个词语,有的是一个短语,还有的是一个句子。当标题是短语时,可以用下面的三种切入方法进行尝试:
  1、抓住标题中的中心词
  教学《幽径悲剧》,可从中心词“悲剧”切入,引导学生讨论:“悲剧”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哪些美的东西?是谁毁灭了这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要毁灭它们?作者把这些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有何用意?
  2、抓住标题中的修饰语
  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不妨抓住“美丽”二字,先引发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美丽”在何处?让学生仔细研读文本,感受西双版纳秀美的风景。再提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陪同父母来此旅游的,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父母介绍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风光之美。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处景点,为它配一段解说词。这样,不仅抓住了课文的中心——“美丽”,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导游词和解说词的区别,一举多得。
  3、抓住标题中的连词
  有的标题中的连词已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课文的层次。如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抓住连词“和”,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标题,可以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在明确了课文主要写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和在暴雨中拉车的遭遇后,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是如何表现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的?最后抓住烈日和暴雨这两种景物,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写景的手法及景物描写的作用,层层深入地挖掘文本的内涵。
  (三)根据标题自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有时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究,能迅速激起学生追根求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解读。课文的疑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四)根据标题深挖内涵。
  比如课文《海燕》的作者高尔基就是托意于物,借助海燕这个物象,通过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分析这篇课文时,如果忽略了写作背景,仅把课文的写作目的放在对海燕的赞美层面上,就无法深入揣摩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了。
  二.由课文的关键句寻求突破口
  文章的思路脉络是贯通的,有些句子在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被称为关键句。
  有些关键句出现在开头。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首段就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在教学中,扣住此句可设计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下文哪些句子写“奇山”?哪些句子写“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一句话就带活了整堂课的教学。
  有些关键句出现在中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便也这么过。”我们抓住这一关键句,让学生反复品读,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承上的内容和启下的内容,并展开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也就容易理解了。
  有些关键句在结尾。《行道树》最后一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我们不妨这样引导学生:忧愁什么?快乐什么?这对反义词用来形容行道树有什么深刻含义?对这三个问题探讨后,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道理。
  此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寻找语文教学突破口的方法,包括由课文的线索寻求突破口,由古诗句设计突破口,由课文内容设计突破口,由人物行为寻求突破口,由事物的特征寻求突破口等等,在此就不详细讲述了。
  
  徐锦文,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语文教学要寻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