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文重视结尾,把好的结尾比喻为“豹尾”,要求结尾简明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作文,结尾总能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为阅卷者所青睐的收尾的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首尾呼应式 包括结尾与标题呼应、结尾与开头呼应等形式。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这种结尾或呼应题目,或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一贯,浑然一体,结构完整。如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用心灵选择的人生,纵有痛苦,我也无怨无悔。”这个结尾回应了前文,锁定了中心,简练、精彩。又如2003年湖北一考生的《捕捉灵性的灵光》的结尾:“宠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向太阳挥一挥手,去捕捉理性的灵光!”该结尾既呼应了题目,又呼应了开头的“我愿意让生命喷薄,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灵光”,使得结构相当紧凑。
画龙点睛式 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的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在全文即将收尾时,把写作意图交待清楚,所以又称“卒章显志法”。如贾谊的《过秦论》全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废替的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这种收尾前文用大量的篇幅分论,揭露,分析种种不良现象,不吐不能,不吐不快,最后归结到中心论点上来。全文如一条大江汹涌奔流而下,无法遏止,最终归入大海。巨浪滔天,令人叹为观止。
巧用修辞式 巧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比喻、顶真、对偶、引用等结尾,会使文章文采飞扬,如明媚的春光,令阅卷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如2000年山西一考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尾:“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排比、比喻、顶真手法的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和哲理,能不让阅卷者拍案叫绝吗?
景物烘托式 结尾把环境气氛加以烘托,给人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
例1: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滚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卖蟹》)
例2: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雨中品读》)
感悟升华式 这种结尾,往往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体味人生况味,解读生活密码,升华朴实情感,参悟深邃哲理,显示出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如《冬天里的那一点点热》文章结尾在叙写生活故事的基础上,抒写自己的深切体验:生活是不会笑我的,生活不会嘲笑任何真诚而坚强的面孔。是生活,就逃不脱艰辛和单调,而生活的美丽和热情就蕴藏在这艰辛和单调中,需要去发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自怨自怜。
留有余韵式 这种收尾手法也就是含蓄式,就是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使文章结尾形成“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浮想联翩,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奇效。如莫泊桑的《项链》、鲁迅的《孔乙己》等,其结尾皆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在高考优秀作文中,采用常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留给读者联想或思考的余地,耐人寻味。写议论文常用这种收尾方式。如2002年一考生的《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的结尾:“是的,当你的心灵选择了真、善、美,排斥了假、恶、丑,你的心灵都会被感动,进而一股浩然正气就会永驻你的心灵。这颗心灵是有生命的,它会生根,发芽。之后,心灵会变成一棵会开花的树!”“生根”、“发芽”、“开花”分别比喻什么?“开花”之后还会“结果”吗?令人遐思,回味无穷。
以上几种收尾方法各有千秋,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捕捉理性的灵光》结尾那样综合运用。但不管采用何种结尾方式,一定要明确,结尾和开头一样,不能单纯以漂亮为出发点,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总之,只要考生能够巧用神思,续上一段精彩的结尾,定能产生锦上添花之效,使你的文章显得更加亮丽鲜活。
胡莹,教师,现居湖北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