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36

  

我教《兰亭集序》

◇ 李 莉

  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语文教育教学观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活泼生动的个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理所当然的课堂表演的驾驭者,如何当好这一“驾驭者”呢?我想只有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设计和引导,才能使课堂中的对话、活动、交流达到最高境界,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中,适时设计了一些对话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求知,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是鲁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一篇文言散文,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作的序文。这篇文章是一篇传统经典文章,单从文字看,篇幅不长,只有391字,内容也并不难懂。文章从兰亭集会的盛况到抒发悲感情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浑然天成;但从思想内容看,文章涉及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社会习俗及作者缘何抒“死生”之悲等问题,并不简单。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广大同学积极探究。
  三.方法阐述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地积累。通过本课的教学也想让学生能够逐渐养成一个积累知识的习惯。本课的学习应该在积极准备中进行,首先我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大家必须要充分地预习课本,尤其是对教材内容要大致清楚。其次,我要求学生对书下面的注释认真阅读,为课堂上师生互动打下坚实基础。最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与老师形成合力。要敢于向老师发问,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做学习的主人。
  目标定位
  1.学习常用文言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多诵读多品味本文优美清新的语言。
  3.通过对王羲之的广泛了解,体会中国书法艺术的知识,欣赏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
  4.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教学环节]
  一、基础环节(作者、诵读、字词障碍、全文把握)
  二、学习第一段:叙宴集盛况——乐
  三、学习第二段:发人生感慨——痛
  四、学习第三段:明作序要旨——悲
  五、总结
  教有所思
  《兰亭集序》是一篇传统篇目,对我这个在教学上还没有多少经验的教师来说,想教好确实很困难。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做了几个方面的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一种创新的思想。具备了创新思想,也就有了改变自我的动力。这是我上好这一课的关键。
  2.知识上的储备。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认真研读了课文,做到教材烂熟于心。我研读有关本课的资料,占有了较丰富的讲课素材。我又认真研读了有关本课的经典课例,汲取养料。
  3.精心做好设计。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对我的课堂进行多角度的设想,设计了多套教学方案。当然,在课堂上,我基本上能够按照我的预想方案进行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有很多收获,这里确实难以尽述。但我明显感觉自己在语文教学上慢慢成长了起来。我相信我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教学链接
  一个偶然的原因,我看到安徽语文名师薛业忠老师给这一课拟写的一副对联,我想,运用这副对联作引子来引发我的学生拟写对联不是一个很好的语文活动吗?想到这里,我很激动,立即准备本活动的有关材料,尤其是对联创作的一般原则必须要教给学生。于是我从有关对联书上整理了“对联创作四原则”。这样我的活动课就成形了。没想到我的学生都很争气,上了一堂很活跃的语文活动课。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边说边展示对联)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薛业忠
  这副对联上联很好地概括了一二两段的内容,下联又揭示了三四两段的思想精华,应该说很精当。
  览昔人之佳作,临文嗟悼;
  感斯文之所述,世殊事异。
  ——闫文珂
  品山林趣味;
  叹人生喜悲。
  ——张翼
  
  李莉,教师,现居山东滨州。

我教《兰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