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08

[ 许红霞 文选 ]   

怎样上好作文课

◇ 许红霞

  提起学生作文,不少老师都是谈教色变。有些老师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严谨的结构等,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作文的难度,让学生写作更加无从下手。而《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的核心应该是“简单”、“本真”,就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淡化作文概念,让作文无处不在
  不知从何时起,“作文”这一个概念似乎被“妖魔化”了,不少学生提到上作文课,都精神萎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应该要淡化作文概念,让“作文”这个词汇从学生脑海中消失。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有机地利用和创造机会,让学生本能地进入作文这个角色,从而使作文无处不在。
  1、在阅读欣赏中激发创作热情。我在上《麋鹿》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听枪声,感受麋鹿惨遭屠杀的情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体会,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情绪异常高涨。在这种氛围中,我及时引导,学生活跃起来了,纷纷畅所欲言,用自己简单质朴的语言写了一封封感人的倡议书信。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2、在细致观察中培养创作意识。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让学生观察兄妹俩认真听贝多芬弹琴的插图,从他们的神态,他们的内心活动,启发学生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段话,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从盲姑娘的神态中联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唤醒了,精彩的回答就会此起彼伏。在本课的教学中,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二.注重真切体验,让学生走进作文
  1、在生活中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例如:有的同学刚搬新家,我要求他们写一写自已所喜爱的卧室;有的同学要过生日,我要求他们写一写想象中的乐趣;有的同学目睹了人间的真情,我要求他们写一写自己的见闻……由于学生有亲身的感受,并能够按老师的要求用心去体验,习作时自然就会有内容可写。
  2、在观察中体验。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观察则是习作的基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只有用心去体验,进行认真观察,才能把握住事物的特点,写出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把观察和练笔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习作训练落在实处。如一个秋天的傍晚,我要求全班学生一起观察晚霞,那晚霞随着太阳渐渐下沉,晚霞的色彩和形状不断发生着变化。第二天交上来的习作令我惊叹不已。
  3、在活动中体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针对语文学科的开放性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习作指导也应融化在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之中,积极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调动他们乐于练笔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体验的过程中,首先应重视拓宽活动的内容,注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将语文与其它学科融合,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其次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体验,既要丰富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又要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体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激发创作动力,让学生主动作文
  学生渴望自己的作文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特别是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爱上作文,主动创作。
  1、培养学生信心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高有低,对同一事物,他们的认识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有差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框死,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作文思路和表达方式,一旦发现学生习作有新意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开发思维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2、提供展示园地
  给学生展示机会,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途径。我尝试做过的方法有:(1)将班上作文编辑成册子,每学期一本,待学期结束可以带回去留作纪念。需要注意的是作文的选择面要广,不能只注重那些优生的作文,只要有自己闪光点的作文都可以编辑进班级作文册子中。(2)班级成立“美文展区”和“作文加油站”。每一篇作文都是先经过“作文加油站”大家共同点评后,再进入“美文展区”的,所以班上不管是谁的作文,他都有勇气拿出来,也都有机会进入“美文展区”,学生兴趣盎然。(3)推荐报刊发表。每一次有作品发表的学生,我们班全体师生都给他冠以“小小作家”的荣誉称号,学生获得成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许红霞,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怎样上好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