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的动态教学过程。“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的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甚至衍生出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生命活动,则是促成课堂生成的关键。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是一种灌输教学;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是有生命力的。那么如何享受愉快的动态课堂构建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中得到启发。
一.以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教学中的预设是: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 的树”来回答,且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因为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教师可以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树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行道树——忧愁、痛苦、深沉(形象);快乐、无私奉献、神圣(人生哲理)。
这堂课自然而又流畅,一气呵成,连教师也没料到会这样进行下去,而这种“始料未及”就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特征。当学生在回答“行道树是一种 的树”时,学生的思维在激烈的碰撞。所以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地调整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永远朝着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创新欲望、激发创新灵感的方向发展。
二.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课堂的重新生成
怀着对朱自清先生深深的敬意,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背影》。学生被朱自清先生那优美的文笔、质朴的文风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所感动。“同学们还有问题吗?”我问了一句。“老师,我们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吗?”班长问。“当然可以。”我马上把目光转向他。“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的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自己去买橘子。”他的提问激起了层层波澜。
“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读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吗?”一个女生反驳道。“宁愿没有《背影》,也不能只在车上流泪。”班长显得很激动。两人各抒己见,班里顿时乱了起来。此时,我想学生的争执已远远不是语文范畴的问题了。于是,我布置了晚上的作业:“回去查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
第二天上课,黑板上醒目地写着: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显然,同学们已做好充分的准备,情绪高涨。我再一次强调:要用道理和事例来证明观点。就这样一场辩论会开始了。
甲方:我同意父亲的做法。文中已说“祖母去世,父亲赋闲”,“茶房”只认得钱。父亲深知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因此,一定要自己亲自爬月台买橘子。可见,父母之爱,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乙方:我认为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父亲不让,也一定要劝说父亲。居里夫人为了帮助姐姐解决一部分学费,15岁时就独自一人到偏远的地方当家庭教师。正是由于从小的磨炼,才使她在以后的科学道路和人生道路上,特别是居里遇难之后,能坚强地生活下去,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而朱自清看到父亲那么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只是流泪,太不像大丈夫了。
甲方:不对!朱自清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授时,美国欺负我们,他告诫全家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都称赞他是有骨气的人。我认为文中朱自清流的是感激的泪,悔恨的泪,绝不是懦弱的泪。
乙方:我还是认为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文中说过:“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朱自清应该亲自去做一些事,证明自己已长大了,让刚刚失去母亲的父亲心里得到安慰。如果说“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么,“自立”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显得更重要。假如我们现在太依赖父母,以后即使我们掌握了一些知识,又怎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呢?
甲方:文章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力”,末尾说道:“我身体欠安……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推测,可能父亲南京送我时就感到身体不好,也许怕自己以后再见不到儿子了吧。再说,文中已介绍父亲“迂”。我想,对父亲来说,只有自己亲自去买橘子,才最能表达出父爱。那时无论什么样的语言都不会打动父亲的。父亲不仅仅给儿子生命,更重要的是给儿子人间真情。
乙方: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磨难是一所人们最不愿意上却最能锻炼人的大学。”高尔基上“人间大学”时就常常跑到伏尔加河的码头上去挣钱。他说,在流浪人和无赖中间时,觉得好像是一块炉火烧红的生铁一样。请问,如果高尔基没有这段生活,哪有《童年》《在人间》等力作。
甲方:如果没有父亲艰难的买橘子,能有《背影》吗?
乙方:感人至深的事例可写别的,但我认为橘子一定要自己去买。
在《背影》的教学设计中,本来没有预设举行“辩论会”这一环节,但恰恰是这一环节最精彩。这使我们不禁对新课程的教案如何写、课堂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怎样才算是一节课的结束等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当学生设计出“朱自清该不该去买橘子时”,显然,学生的思维正在激烈地碰撞,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观察和引发这种碰撞。所以,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永远朝着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创新欲望、激发创新灵感的方向发展。
三.在学生费解时,善搭桥,除其困,带动课堂生成
教学《孔乙己》在投影出示孔乙己的图像,并很有感情地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时,不料,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学生甲:《孔乙己》中说孔乙己贫困潦倒,那么孔乙己究竟叫什么名字呢?
其他同学就笑了,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呗。”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可以抓住课堂生成的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思索:“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集体回答道:“是绰号。”紧接着教师还可提问:“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会没有名字呢?”学生面对这“反常”现象,沉思起来。
教师:孔乙己姓孔,但是“孔乙己”只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给他取的绰号,他实际上有姓无名,说明他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学生们都在静静地思考琢磨。)
学生乙:那么,孔乙己又为什么不去找工作呢?
教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什么?
学生丙: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
教师: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
学生丁:好喝懒做……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
教师: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他是在卖弄学问炫耀读书人的身份,所以非穿不可。他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乙己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末民初,那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一个社会转型期,但孔乙己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尊重学生这个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关注学生的独特感悟,把个体的感悟置于群体之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熏陶感悟,启迪思维,明辨是非,从而明确课文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标准答案直接抛给学生,也没有跟着学生的感觉走,而是“欲擒故纵”、“迂回包抄”,杀了一个漂亮的教学“回马枪”。许多课堂上的情况,如小动作,小主意,一个手势,一句错话,一个玩笑,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促成新的课堂结构形式的产生,利用好这些支点,撬起动态课堂的构建,是极具意义和挑战性的。
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方法。传统的、相对静止的课堂教学,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它因循守旧,机械单一,容易使语文教学陷入一种僵化的状态。关注语文教学的动态,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使学生“活”起来,让课堂“美”起来,就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参考书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年 第6期
2.《对文学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2006年5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国教育报》 2004年7月第8版
陈璐,教师,现居浙江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