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教科所举行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上,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了示范课《七颗钻石》。课堂上,余老师用活动板块的教学创意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课程标准理念,用精心设计的问题训练诠释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人深受启发。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中,余映潮老师用“概说课文”、“细品课文”两个活动板块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两个板块的具体内容是:
训练一:概说课文
活动要求:用简洁的文字,概说这篇课文。
训练题:1.概说故事内容;2.概说故事的主人公;3.从童话的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4.概说这个故事的意味。
训练二:细品课文
活动要求:根据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训练题:1.开头不写第一段不行吗?2.故事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3.文中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4.结尾处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先看两个板块的活动要求,“用简洁的文字,概说这篇课文”,“根据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十分明确,让所有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动机。两个板块的活动,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集体训练,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全力参与。
余老师在用多媒体显示了“训练一”板块的活动要求后,没有急于呈现训练题,而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时,余老师很注意倾听,并且指出“同学们读书缺少了讲故事的味道”。接着,余老师示范朗读第一段,然后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味道”齐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段、第三段,仅有一句话的第四段再由余老师接读。自由朗读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讲故事的味道”齐读,不仅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文本的学习活动,还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这种语文学习实践,进入文本塑造的情境,也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童话这种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倡导自主合作,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上,余老师基本上是让学生围绕着训练题自主学习,时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余老师在呈现第一活动板块的训练题后,作了一点解说:“概说故事的主人公”,需要你们自己去判断;“从童话的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这个有点难度;“概说这个故事的意味”,这题更难一些。余老师解说之后,没有急着让学生概说,而是让学生自己选一个概说题,动手写下自己要概说的内容,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进行第二板块的训练时,学生在写完自己的见解后,余老师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见解说给同桌听听,讨论讨论,然后再来交流第一个话题;在处理第四个话题时,余老师说:“我已经作了三次示范了,这一次也来难为难为同学们,你能否也用8个字来概括你对这个话题的见解。可以和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这两个环节的处理,既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能激起学生的挑战心理;既把学生学习的顺畅思维引向深入,又使整节课波澜顿生,跌宕起伏。学生围绕两个训练板块,畅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他们的观点与见解虽有差异,但都紧扣文本;虽不尽完美,但都是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虽然比较肤浅,却能激活同学们的思维。这是教学中真实的“材”,这是学习过程中现实的“人”。这种个性差异的展示,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在相互学习、合作交流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教学中,余老师时刻不忘全体学生,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与学生能力的提升。在问题设计上,第一板块的四个训练题有的是内容的概括,有的需要学生的思维判断,有的要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有的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提炼。问题难度逐渐加大,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且训练梯度较为明显。再看第二板块的四个话题,按文章的思路,分别对应课文中的四个段落来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个板块是对文本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第二个板块是就文本的相关话题发表见解,由“概括课文”到“细品课文”,两个板块之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分块推进,逐步加深,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又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赏析能力,训练意图明白至极。在每个训练题之后,余老师都要用多媒体呈现自己的思索与理解,与学生共享,既给学生清晰的认知,还是对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的方法引领,也是对学生学习收获的总结与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发展,在发展中成功。
三.紧扣童话特点,注重情感熏陶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作为童话这类文学作品,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并不陌生。课始,余老师在介绍了背景资料、作者之后,将童话的概念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创造出来的儿童文学作品。特点是多用夸张的手法。”学生齐读之后,余老师进行解说夸张手法在童话中的运用,接着让学生把童话的作品知识记在课题边上。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童话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自读课文后,余老师范读第一段,然后让学生用老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齐读课文的主体部分,再让学生用此方式自由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很快进入了作品的情境。课堂上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用了“幻化”一词,在“从童话角度概括课文”时运用了想象、夸张等手法;发表自己对“文中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的见解时用了“神奇”一词,这些都是紧扣文学作品的特点,学生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教者课始的良苦用心之所在。
余老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训练炼词及表达能力。如在第二板块第四个话题的训练时,余老师让学生也用8个字来概括。第一位学生的见解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余老师说:“字数符合要求,意味上差了一点,谢谢你的勇敢!”第二位学生说:“爱心回报,美好结局。”余老师的评价是“回报不妥,这个词用错了”。第三位学生的见解是“表达愿望,爱心普照”,余老师的评语是“没有从结尾的角度考虑”。第四位学生的见解是“点明主旨,美好象征”,余老师的评价是“结尾有了,意蕴不够”。第五位学生的见解是“感动上苍,烘托主题”,余老师说:“有点味道,前面四个字要改。”第六位学生说:“爱如金钻,永留人间。”“很努力了,”余老师说,“我们看看这样概括是不是更好些——‘结而不尽,余味悠长’或者是‘比喻象征,意味悠长’。”余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锤炼词语,力争传达出文章结尾在结构上的作用和蕴藏的意味,正如他自己所说,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学语文、作积累、练能力”。
余老师自己也非常注意课堂语言的锤炼。如他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归纳为“概说课文”、“细品课文”两大活动板块,本身就是对教学流程的精美概括与“包装”。在学生发表见解板块中,每一个话题之后,余老师都要将自己的见解呈现给学生:“设置背景,烘托人物”,“曲折有致,尺水兴波”,“美好穿插,诗意烘托”,“结而不尽,余味悠长”。这既是给学生提供范例,又让学生体会炼词的魅力;既要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又要给课堂教学语文的韵味。这必将对学生的概括、炼词、表达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暗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
余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时刻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如在第一板块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概说时,学生的概说是:“小姑娘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对母亲是孝顺的爱,对过路人是无私的爱,对小狗是怜惜的爱。”余老师说:“他的概括用一个‘爱’字贯穿。”紧接着余老师又呈现了自己的概括:“善待别人的人,是一个让上苍感动的人,是一个有着钻石一般美好心灵的人。”概说故事的意味时,第一位学生说:“爱心是可以改变一切的。”余老师说:“是的,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第二位学生说:“爱心是无私的,充满着整个世界。”余老师将其凝练为“爱心是永恒的”。第三位学生说:“爱心像星星一样,照耀人间。”余老师将其升华为“爱心是闪光的”……然后余老师又将自己的概说让学生分享:“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堂结束时,余老师真诚地祝愿“同学们的爱心如钻石般普照美好的人间”。余老师将文本的人文内涵化成一个个训练题,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引导着学生,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必将在学生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
余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践行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诠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他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又不失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创意的设计、兴趣的激发、深厚的功底、机制的驾驭、情感的熏陶,无一不是余老师语文教育知识和教学理论储备的实践化、过程化、课堂化。
徐立刚,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