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3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 王 洪

  教学目标:
  1、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地翻译全文。
  2、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等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吴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可是,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是什么本领?
  (答案:凭借一个“讽”字,即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也称“讽谏”)
  邹忌如何讽谏?齐威王听取了他的批评教育吗?
  二.认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课文。
  3、学习翻译。
  翻译要领:换、调、补、改 (信、达、雅)
  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地方(土地、方圆)
  调:将后置的定语、状语和前置的宾语调还到原位。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群臣吏民)
  补: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如:()朝服衣冠。(邹忌 承前省主语)
  改: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私”,偏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4、口译全文。
  三.定向问答。
  1、概括各段大意。
  (答案:(一)邹忌比美 (二)邹忌讽谏 (三)齐王纳谏 (四)齐战胜于朝廷)
  2、阅读鉴赏。
  (a)工于对话
  试品味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认为写人物对话要注意什么?
  (答案:其妻曰:“君美甚”,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因“私我”也; 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不正面赞扬,仅用一个反问句,显见因“畏我”而略带敷衍地表示赞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陈述句,因“有求”于我,不得不表示肯定,但感情平淡。可见,写人物对话,一要切合人物身份;二要切合人物思想感情。)
  (b)巧于设喻
  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邹忌设喻之巧,“巧”在何处?
  (答案:邹忌以私事比国事。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易被齐王接受。邹忌的妻、妾、客都美邹忌,齐王的宫妇左右、群臣都谀齐王,他们都出于各自的亲疏关系,出于或私、或畏、或有求的动机,具有很大的蒙蔽性,邹忌的私事与齐王的王事,何其相似!邹忌取类设喻,贴切生动。)
  (c)精于对比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比?这样对比的表达作用怎样?
  (答案:其一,从齐王纳谏的方法对比。齐王下令进谏可采用“面刺”、“上书”、“谤于市”三种方式,并分别赐予“上赏”、“中赏”和“下赏”。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奖赏的对比,表现齐王广开言路决心之大,从谏如流态度之诚。其二,从齐王纳谏的效果对比。“令初下”,进谏的人“门庭若市”;数月后,“时时间进”;“期年”、“无可进者”。这一鲜明对比,表现了齐国政治修明,齐王纳谏效果之显。)
  (d)善作侧面描写
  课文最后写诸侯朝齐。请你给结尾写一个短评。
  (答案:写纳谏结果。侧面表现,篇末议论,卒章显志)
  四.深思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
  2、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却细写邹忌比美,这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之嫌吗?
  (答案:写邹忌比美,看似与主题无关,实际上正是为突出主题所作的铺垫。先有比美,后才能以此设喻进谏,这个“比美”正是紧扣题目中的“讽”字落笔。若去“直谏”,齐王不但不会纳谏,恐怕邹忌连脑袋也保不住!)
  3、邹忌作为齐威王的谋臣良相,讽谏齐王,目的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样的行为值得赞扬吗?
  (答案:邹忌讽谏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使齐国富强起来,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我们今天法制建设也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五.检测评价
  
  王洪,教师,现居江苏涟水。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