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21

  

反思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 游 昕

  最近教学节选自《三国演义》的《舌战群儒》,讲到诸葛亮面对东吴群儒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丰神飘洒,器宇轩昂,尤其是对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感念于心时,突然有个学生问道:如果曹操十顾茅庐,会不会请到诸葛亮呢?
  教室里立即沸腾了,有的说:肯定会!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刘备三顾茅庐不外乎体现他求贤若渴的诚意,曹操“十顾”,当然更有诚意,我想诸葛亮不会不答应;有的说:曹操财雄势大,一定会带许多金银财宝前去拜望,诸葛亮又不是圣人,总会动心吧?也有反对的说:诸葛亮才不会见钱眼开呢!
  应该说这个问题不在教案的预设之列,但学生既然提出来了,我便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首先表扬了勇于提问的同学,对发表意见的同学也给予了相应的肯定。但是学生的说法显然是脱离文本的信马由缰,对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所站的立场完全缺乏了解,而这个问题又很好地牵起了课文学习的主线,尤其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很有帮助,我灵机一动,决定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从文本中寻找依据。
  很快学生就读到了刘备的仁义和曹操汉贼的评价,而且这些评价均是诸葛亮义正词严反复强调的,联系到孔明一贯信守的“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泽及当时,名留后世”的人生信条,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岂只十顾,百顾千顾也枉然!
  这堂课因了学生这偶然的一问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我对此产生了以下反思:
  一.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照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而学生是生命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绝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课文的本身和教参的提示,教师需要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阅读见解。在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剖析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像本节课,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本就是重点之一,在通透后按学生的发问重新组织课堂,不仅可以按期完成教学目标,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最新定位。如何真正体现平等呢?预先设计好的课堂可以体现,但在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面前能放下自己的预设,因势利导,积极组织以学生所提话题为中心的学习研讨,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以及教师的“首席”作用。把学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与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和同学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中因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火花,这样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课堂本身远远大于教师的预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遗憾的是,由于一堂课时间的限制,本节课没有就“历史的曹操诸葛亮”与“文学的曹操诸葛亮”展开探究,应该进一步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文学与历史相勾连,将语文教学引进综合性学习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历史与文学的基础上多加思考,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即使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明确的思路,也会埋下探求的种子,总有一天可以开花结果。
  
  游昕,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反思课堂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