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使“语文味”成为了近几年的一个热门的话题。什么是语文味?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作了一个拨乱反正式的讲解,所谓“语文味”内在地包含语言文字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工具性)以及人文教育(人文性)。
课堂教学的开展主要靠提问来进行,设问中如果只有思想的启发或过度的言语训练,都不算是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沪教版六年级的《百合花开》讲了一株被人忽视的百合,凭着对开花的信念,不顾周围的冷嘲热讽,终于开花的故事。笔者以此为例,谈谈怎么突出语文教学设问中的语文味。
一.切入中心,巧妙设问
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才是真正的语文味的体现,用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百合花开》的1—5段教学可以这样设问:默读1-5段,每段讲什么?可以用关键词概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在概括出的五层含义中,从全文来看,哪层含义最重要?
第1段:“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一株小小的百合。”——环境
第2段:“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自知
第3段:“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念头
第4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生长
第5段:“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结苞
从全文来看,环境、自知、念头、生长、结苞这五层含义,哪层含义最重要?学生再次阅读全文,意识到百合花是因为内心中有一直开花的念头才最终成功的,念头就是百合花的信念,没有这个念头也就没有它坚守自我的行动,也就无法承受他人的冷嘲热讽。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五层含义中“念头”一词最重要。这样设问,教师既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概括文本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联系全文把握主旨的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精神领域,学生意识到拥有了信念才能创造自我的人生价值,这样凸显了语文味。
二.推敲词句,直接设问
味,是嚼出来的,语文味要靠咬文嚼字。除了比较显眼的好词佳句,教师要对文本中比较含蓄的好词佳句具有独特的鉴赏力,针对具有深厚内涵的好词佳句设问,学生才能体味到语文的精妙之处。《百合花开》中写到杂草对百合的讥讽:“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针对“做梦”直接设问,“梦”字怎么理解?学生认为梦可以是梦想,也可以是白日梦。教师问:百合花和杂草心中的梦是什么?学生回答:在百合花心中,梦是梦想,是追求,是理想;在杂草心中,梦是白日梦,是百合花自不量力的空想或幻想。到此学生有了深度理解:杂草嘲笑百合在做梦,也体现出对自己生长在山谷,无人问津的这种生存状态的自暴自弃。杂草与百合的对比中可见百合花勇于追求生命美丽的信念。
思考“梦”字引导学生品味了文字之妙,同时学生对百合花的信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教学有了语文味。
三.多样诵读,读中设问
课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读”,无目的的读和为熟悉文章内容而读,都不是有效的读。读要读出“语文味”,这就要求学生读中思考用词、修辞、句式等,此外读要投射情感,由情感的感悟升华为理性的思考。
《百合花开》中百合花说了三次“我要开花”,教师设问:这三个“我要开花”与前文哪个词相呼应呢?学生在问题指引下开始快速默读,会发现这三个“我要开花”与“念头”相呼应。“我要开花”是百合花的“念头”,三次表达可见“开花”这个信念在它心中是多么的强烈呀!教师的设问引出了学生的读,学生的读做到了真读书、细读书。教师继续设问:百合花强调开花的理由这么有力,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学生思考后得出是用了排比句,排比句起到加强语势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读出百合花对理想的坚定执着,读出排比句的渐强语势。这样的设问和朗读有效地统一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得以熏陶,语文味浓了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设问中教师要潜心思考,过度的思维训练和过度的思想灌输,都不能真正使语文课有“味”。
刘小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