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旦有了诗意,学生便会在陶醉中由衷地感叹:学习语文真好!这感叹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多方面的素养和智慧的教学创意。如何让语文有诗意,鲜活起来?下面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分类设计 灵活把握——感受教学创意的美好
例如:我把《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个单元归为“带你游天下”的教学主题,把《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等归为“爱之花香”的教学主题。一个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学习,运用先“扶”后“放”、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同类课文的方法,也在同类课文内容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对世界名胜古迹和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懂得了感受爱,奉献爱。再如:《秦兵马俑》教学设计时,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中兵马俑形象,学会课文中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的外在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我特意设计这样的环节:我先让学生看插图,想象出不同兵马俑出征前的临阵宣言,然后自主看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边说边表演出兵马俑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样子,这样学生活起来了, 这些存于地下的兵马俑也活起来了;最后再让学生说出对兵马俑的心里话,让地下洋洋大军和学生们互动起来,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让人感觉到秦始皇的百万大军似乎就在我们的面前,他们马上要出征了……教学高潮的产生,学生们智慧、灵感的喷发让我感到惊讶、感动,我也为自己美好的教学创意而欣慰。
二.结合体验 回归自然——感受诗意语文的魅力
智慧的老师会把语文和生活紧密结合得诗意和美好,会引领学生真正地自由地理解文本,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章的主人公对话,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与之碰撞出无数火花,引发无数的遐想和创造,感受诗意语文的魅力。我在《爱如茉莉》一课教学中: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描写父母之爱的细节、话语,再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小组里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在集体交流时,边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进行品味理解,边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味生活中的感受,这样,学生对生活中身边的一些人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的细节所表达出来的感情都有了新的认识,对爱的理解步步加深,他们最后感悟到——生活中充满了爱,人人学会感恩,奉献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有学生不禁感叹到:“哦,爱,原来那么平凡,那么令人回味;像茉莉般平淡而芬芳,像清茶般清香而甘甜,像溪流般潺潺流淌在你的心田,让人满怀期待和感激。”如果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感受到心灵释放的快意,那有谁会不喜欢语文?会感觉生活单调呢?
三.学科融合 提高素养——感受诗意语文的情趣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其间流淌着执教者创作的智慧,学习者交流的性灵,参与者共享的快乐。如何让学生感到学语文的情趣?语文教材大多是文学作品,应该说这些作品是有情有趣的。在运用这些教材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能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学科整合,讲究一些情趣,作一番相应的课堂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吸收?这也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有的素养,它体现了一个执教者创作的智慧。
比如:对于情节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借助表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形象性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画一画,通过画画,可以进一步激活形象。如,《少年闰土》对话多,适合演一演;《燕子》则画意浓,可以画一画、唱一唱《小燕子》的歌。对于一些介绍祖国风景名胜的课文,在学习中或学习结束前可采用模拟导游和模拟采访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学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可以模拟导游,介绍黄山奇松“奇”的特点、黄果树瀑布气势宏伟的特点;我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一文时,就让学生分别模拟当陶校长,模拟当记者进行采访,采访陶校长想为学生演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的?这样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对课文内容也理解得特别的透彻。
四.注重生成 有效引导——感受创意教学的精彩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预设方案的“意外”无可厚非地存在于阅读之中,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线路而没有自由的行程。”因而,教师如能关注新课程倡导的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巧引化解“意外”,定能使动态生成的课堂成为一个闪动学生灵性的而又有效的课堂。
由此可见,教者只要巧妙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就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感受到创意教学的精彩。
管敏,教师,现居江苏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