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已走过10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多元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从小应培养全球意识。要让他们了解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更要让他们知道全球化带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挑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众所周知,教育应该从人本身出发,帮助每个人认识宇宙、地球、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使每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现代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更应注重人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让新的一代早日适应新的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呢?
一.让语文课本成为全球化教育的素材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巨大的资源,如一部百科全书,包容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的体系,具备了对学生进行全球化教育的素材。
(一)领悟科技、文化的融合
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国疆界,使全球经济一体化,有人把全球喻为“地球村”。在这个“地球村”中,任何一项科学发明都将给全人类带来福音。《斜塔上的实验》让学生认识那个给人类带来真知的伽利略,《在太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让学生不由得惊叹现代科技的发展,《活版》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提升了学生的自豪感,使他们了解到科学技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翻开语文书,世界各地的文化尽在眼前。建筑艺术是各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岳阳楼记》带领我们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美景的同时,更记住了那个把天下苍生牢记于心中的范仲淹,在今天依然让人意气风发;《凡尔塞宫》更把我们带到了17世纪的法兰西宫廷,不由得惊叹于他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讲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人类文化的魅力。各地的民俗风情、文化特色同样让人大开眼界:《社戏》是江南一带的特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有着皎洁的月亮、飘渺的戏台、弯曲的河道的水乡风景图,怎不让人浮想联翩;《端午日》的湘西又是别有一番风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我们的耳边就响起了喧天的锣鼓声、呐喊声,“赛龙舟”喽,“竞追鸭子”喽……最高兴的是过年,《本命年的回想》让世人领会中国人对过大年的重视,井然有序的步骤、让人垂涎欲滴的小吃、充满民族特色的习俗足可以让任何一个外国人叹为观止;《蓝蓝的威尼斯》中那蓝蓝的天、蓝蓝的海、别具风味的公朵拉、欧洲特色的建筑物(圣马可教堂),同样使人心驰神往。地球就是一个村,这村中的一草、一木、一景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二)懂得“保护环境,匹夫有责”
粮食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大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等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地球是全人类的,人人需要保护。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应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明天不封阳台》启示我们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让学生领悟到在日渐拥挤的城市,在自然逐渐被人类侵吞的今天,真正属于自然的是越来越少了,鸟类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可人类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吹了一股绿色风,从中国与外国围墙的对比入手,介绍了许多国家形式不同而又各具情趣的绿色围墙,告诉我们建设绿色围墙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地球每个角落的环境问题都可能对我们造成影响。
(三)学会用“心”爱世界,维护和谐,爱好和平
在科技、文化、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世界需要和平,反对霸权,用爱心去“统治”世界。语文书向我们展示了爱的世界:至爱亲情《背影》《父母的心》、友情《人琴俱亡》、师生情《我的老师》、爱国情《枣核》《最后一课》,学好这些课文,让学生感悟爱、学会爱,这必将使其终身受益。语文书还培养了学生辨别真善美的眼光,了解了人性,如《威尼斯商人》《我的叔叔于勒》;《生命与和平相爱》《江村小景》让人懂得了战争的罪恶。学生在这些优秀课文的引导下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互相帮助,为维护全球社会的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课程就是资源,只要做有心人,语文课程中就蕴涵着无穷的全球化教育的资源。
二.让课堂训练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
课堂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1、情境表演。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扩大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更重要的是体验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演《散步》一课,能让大家感受一家人出去散步的温馨,父母身上的重任;《皇帝的新装》《变色龙》中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表演,使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辨别真善美。通过表演,学生就能体会地球上每个民族共同的人性。
2、开展讨论,挖掘主题。组织学生结合书本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如:学习《柳叶儿》可指导学生比较上一辈人与自己的生活,体会时代进步、经济的发展;学了《江村小景》有感于在军阀混战中那对互相残杀的骨肉,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带来的惨剧依然在上演,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武装冲突时有发生、难民生活困苦不堪,教学的过程中可联系实际请学生谈谈体会,懂得维护和平的重要;在《多收了三五斗》的学习中,除了体会到农民“丰收成灾”的痛苦外,更应了解帝国主义的倾销是导致惨剧的原因之一,联系现今有些国家到处倾销淘汰商品、甚至垃圾,让学生领会全球化带来经济发展外的不可忽视的附属品,要懂得去防范。
3、主题研究写作。这种研究性写作可以是多方面的,是书本知识的延伸,是学生体会的内化。内容包罗万象,如:学了《背影》,懂得了人间的关爱后,写写对陌生人的爱、学会向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学了《生命与和平相爱》,了解了犹太文化,写写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学了《都市精灵》,了解了环保的重要,写写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等。并不要求学生写出什么学术性或原创性很强的论文,只是借此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强化全球化意识。
三.让语文课外活动成为培养全球意识的实践基地
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放飞自己,在语文实践中快乐成长,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途径。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语调……
1、指导学生阅读与全球化相关的课外读物、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出书目,并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如:三聚氰胺毒奶粉的启示(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未来的能源(对能源危机的认识)、我国的风沙飘洋过海吹到日韩的尴尬、对疾病(非典、艾滋)全球蔓延趋势寻求对策等等。
2、让学生定期出与全球化相关的手抄报,班级出相关专题的黑板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会“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赛”。题目可以是“我眼中的世界”、“全球化之我见”、“面对全球一体,我该怎么做?”等等,从而能提高学生对全球问题认识的深度、广度。
3、教会学生正确利用外出、假期等时间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正值上海“世博会”,让有能力的家庭带学生去参观,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欣赏优秀设计案例、领会“低碳”理念、体验文明礼仪,写写游览心得;观察一下身边的环境,做一个“环境调查报告”,发一个保护环境的“创议书”……这些都是认识世界的好方法。这样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才会学得充实。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们想要的语文课,可以深入研究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品读古今经典;可以欣赏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领略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之美,也许一学期就研究一本书、一个人,也许一个月就讨论一个话题;它是我们自己的,也许站在讲台上的是我们,不要参考资料,不要过多老师的‘输入’;也许不是在教室里进行,走上大街,走进公园、书店、博物馆,其至深山老林。”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目标,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努力,我们的语文课带给学生的必将更多,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全球,才能更加了解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意识,在未来的世界中如鱼得水。
黄向华,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