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23

[ 杨兆红 文选 ]   

也谈高效课堂的高效

◇ 杨兆红

  2008年,我区几所学校学习杜朗口模式,即高效课堂教学。它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形式上采用导学案,分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2009年9月,我校也申请加入第二批高效课堂课改学校行列,通过耳濡目染及亲身实践,我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以下变化。
  一.学生变得爱合作了。课前的预习,课上的讨论、展示,都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合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以后走向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确是有益无害的。
  二.学生变得爱思考了。课堂上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可以质疑。我觉得现在学生学语文似乎没有一种问题意识,对老师的讲解,对书本很相信,几乎没人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即使不懂也不问。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尽管学生的质疑水平也有限,一般也限于一些表面的东西,但他们敢于质疑就是进步,至于善于质疑再慢慢培养。
  三.学生变得大方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很少举手,尤其是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越少,所以有老师想出一种方法,就是发言不用举手,可坐在座位上直接说,但这样学生还是不太适应。可这种小组形式,因为展示的人多,机会多,所以学生的胆子很大,还拿着教棒“指点江山”,俨然一幅“小老师”的架势。长期培养下去,这种敢于表现,敢于展示的能力肯定会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会再像当初我的同学大学毕业试讲时那样怯场、不自信。
  四.课堂气氛活跃了。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讲得多,如果学生不回答,那简直就是“一言堂”,老师累,学生也累,尤其到了下午,风儿一吹,有些学生的睡意就来了,因为他已不再是学习的主人了,这种课堂不是他的课堂,他能不昏昏欲睡吗?而高效课堂模式让学生为了本小组的荣誉,为了展示自己而跃跃欲试,小组间的竞赛有时会让他们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尽管高效课堂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导学案设计不够精密
  一次学校视导初一语文,听了一位老师的《风筝》一课,拿到导学案后,头皮发麻,上面的问题有二十几个,而且有很多重复,试想这样的导学案,且不论学生预习时能否做完,仅就实效性来说,肯定不行。果其然,那节课纯粹是学生回答问题,有老师戏言:“风筝都被揉碎了,一点语文的美感都没有。”而且不少学校的导学案也仅仅是一人所导,复查人,审核人都是徒有虚名。有一次看到一份导学案,上面字词练习中有两个错别字,制定人错了,竟然复查人、审核人均通过。试想,这样的导学案简直是“误导”,所以要达到高效课堂的高效,导学案一定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充分考虑学情制定。可先由主备教师先备一个单元,然后利用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大家讨论补充,定稿后再印发给学生,每天的内容不能太多,否则学生就会糊任务。有些问题设计不能照搬参考资料,一定要精当巧妙,否则学生就会照抄参考答案。
  二.对文本不管不顾
  在高效课堂的现场推进会中,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只顾忙着订正导学案的问题。忙着展示,却把重要的文本丢在了一边,一节课下来,导学案记得密密麻麻,可书本却干干净净,这似乎有悖于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学习离开了文本,那将不再是语文课了。这就需要教师以导学案为抓手,领着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质疑文本,千万不能把语文课当成解决导学案问题的课,这样才能走向高效。
  三.课堂上太注重“显性的动”
  有些课堂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又是唱歌,又是小品展示,的确,这对学生某些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好处,但这种“动”是种“显性”的动,可能会因为过分追求这种“动”而忽视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忽视了让学生进行语言思维的机会,所以语文课堂也要把“显性的动”和“隐形的动”相结合,在学生展示风采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静静思考,进行思维活动,这样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
  四.小组评价机制不完善
  身边的一些同仁开始接触这种课堂模式时,很感兴趣,参加完现场观摩会之后,跃跃欲试,回校后就立即加入课改队伍,可真正实施起来,才觉得有难度,开始学生也兴致盎然,但半学期不到就回到了原点,改革以失败告终。看来只看到了别人的“形”,而没有真正领略“神”,没有结合自己的学情,尤其是小组评价机制缺乏持续性、完善性。想起来就评价一下,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试想,学生缺乏内在动力的驱使,他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吗?所以事先要调研,研究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看法建议,由集体制定小组考核方案。
  以上就是我在高效课堂改革一线的点滴感受,总之,要想改得成功,必须多关注别人内在的“神”,多学习,多改进,多完善,扬长避短,在继承中创新,这样才能使高效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
  
  杨兆红,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也谈高效课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