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03

[ 何春红 文选 ]   

阅读应成为语文教师的日常行为

◇ 何春红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充满生机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这就给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阅读成为日常行为,以此提升自己的涵养,以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使自己的语言如钥匙般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那么,语文教师怎样从阅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的呢?
  一.制定计划
  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为了不迷失阅读的航向,语文教师首先要制定明确的阅读计划。教育理论书籍、文学作品、通俗读物等都可在阅读计划之内,且最好同时进行。比如,上学期刚开始时,我便制订了一学期的读书计划:阅读三本教育类书籍,即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阅读三篇名著,即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每期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到学期结束时,完成了阅读计划的我内心感到特充实,心灵也获得了书中智慧的滋养。
  二.读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富兰克林亦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这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处于不同时期的名人都道出了阅读应与思考相结合的真理。光读书不思考,只会变成两脚书虫,会把书读死,会把理论读成教条;光思考不阅读是空想,也只会无所适从。语文教师在阅读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上的内容,更要注重与文本对话,注重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从而将文本中的内容真正融入自己的生命。正如高尔基所言:“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剔除糟粕,吸收营养。
  三.做好笔记
  优秀的书籍蕴含着人类思想的精华。有的是心灵火花,令读者眼前一亮;有的是妙语连篇,令读者连连叫绝;有的解疑释惑,令读者恍然大悟。将阅读中发现的精华内容记录下来有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正如古人所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在阅读时也总是将一切美妙的地方记下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记忆力惊人,却也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事实上,做读书笔记是很好的阅读方法。常用的方法一是摘抄法。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可将保尔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一段思考摘录下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富有哲理的话经常拿出来诵读,会使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思想和人生境界得到升华。二是批注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共鸣或心得体会的地方,在书上勾画,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将自己的瞬间感悟保留下来。三是写读书笔记。如:《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令我感触颇深,作者的真情呼唤流淌于字里行间,坚定了我用智慧和真情守护理想的信念。于是,我就把读这部书的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了读后感。
  四.成为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美国的约·凯恩斯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要想扼住命运的咽喉,让自己的生命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就该养成诸多良好的习惯,而阅读便是其中之一。怎样才能让阅读成为习惯呢?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持之以恒。亚里士多德说:“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为了让阅读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便应每天坚持阅读。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久而久之,就会拓宽文化视野、增加内在修养、改变精神面貌。正如苏轼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反之,倘若三天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通州市实验小学校长王笑梅之所以能“创造师生精彩的人生”,“收获自己人生的精彩”,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是“文化人”,“人格养‘气’,文化成‘象’”。不仅她自己身上弥漫着书香,而且她也鼓励学校老师多多阅读,“对读书尤勤的教师,笑梅赞赏有加,呵护有加”。
  阅读是神圣而又奇妙的,正如余秋雨所言:“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语文教师坚持每天阅读好书,必将从书中汲取养料,丰富自身的内涵,增加文化底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的情感获得熏陶,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充满诗意,语文课堂灵动飞扬、充满绿色,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因此,将阅读看做语文教师的日常行为,是语文教师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与使命所在。
  
  何春红,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阅读应成为语文教师的日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