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887

[ 潘家荣 文选 ]   

如何将生活化作文进行到底

◇ 潘家荣

  一.情景回放
  我踏着上课铃声进入教室,开始了新接初一的又一堂作文课。前几次作文课中我都是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而开展的。大部分学生反映不知写什么好,这次作文课我是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而特设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旨在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从而让学生学会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细腻的至爱亲情。刘和刚的一曲深情的《父亲》在教室里回荡,教室里的同学们被多媒体所展示的一组组动人的画面感动。在他们专注而动情之时,我切合时机,提出要求:“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那么在你的生活中又有哪些类似的亲情细节呢?请同学们想想……好,现在请大家来说说在你的生活中能让自己感动的亲情细节,想到的请站起来说!”教室里顿时沉寂下来,那些先前动容的神情倏忽不见了。我点名叫了几个同学回答,几个同学不是说生病了父母背自己上医院,就是说到下雨天送伞的事情。为了打开学生生活的大门,我又在PPT课件上打出了一篇学生佳作《父亲的鼾声》,引导学生讨论概括捕捉细节,描写细节的方法,然后布置学生作文。学生习作批改后,大部分的同学作文题材陈旧,并且没有新意,想到学生以前的反映和这次作文课的情景,我困惑:我们的作文课到底怎么了?
  二.原因分析
  带着这个迫切的问题,我走到学生中间,我想了解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就发了问卷调查,约有70%同学认为不知写什么好,看来,不知如何选材是主要原因,于是我又开了一次学生座谈会。我问:“当你们不知写什么好的时候,你们的作文又是怎么完成的呢?”一个学生腼腆地告诉我:“那还不简单,有作文选啊,依样编一篇不就得了。”也有的同学说:“不知该写什么,苦思冥想好久,才写好。”“写作文很伤神,费脑筋。”诸如此类,让我了解到大多数同学都觉得写文章是很痛苦的事,以至于也有图省事的,干脆就抄一篇来应付了事,如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妈妈的手》,好像也是符合要有亲情细节的要求,但这篇文章我在作文选里看到过,只是这位同学略微改动了一点点而已。这些情况,让我震惊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知道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客观原因:学生抱怨生活太枯燥单调,拿到作文题也联系到了生活,就觉得生活中没什么好写的,因为每天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早已熟视无睹了,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于是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是空白的,他们也就觉得没什么好写了。这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周围环境之于他的触动是较微小的,他们往往对生活缺乏应有的感知能力,也即我们常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状况。有些学生也深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却不知如何把生活与写作实践联系在一起,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
  (二)主观原因:小学学习作文时,老师惯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模仿他人习作去写文章,习惯成自然,很多同学就依赖这种方法来写作,没有了范文就不知所措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写文章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只明白怎么写却没重视写什么,从而导致文章空泛无物。除此之外就是既不知怎么写也不知要写些什么了。不懂得如何去表达,选材与写法都缺乏指导又没有引起重视,因而写文章之难显而易见。
  (三)深层原因:为了写好文章,获取作文的高分,作文教学在小学阶段已强化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开头怎么写,中间如何写,结尾又怎样写,让学生学会了写作的模式,于是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学生也成了写作的机器人。作文命题的空泛,更让学生学会了闭门造车,假大空题材的泛滥,使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也就忽视了平凡小事的意义和价值。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这是作文的导向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词藻华丽但内容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确实存在被评为好文章的情况,这又助长了伪作文之风,这是使学生离真作文千里之外的又一原因。
  以上的几方面原因就是从学生座谈中了解到的。当前的学校教育要承担学生的生命安全之责任,因此学校教育无情地剥夺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权利。学生的生活空间骤然缩小了,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原因。没有了生活的活水,又怎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浪花呢?但是,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乃至眼前可观可感的社会生活仍然是鲜活的,富有深意的,如果我们在这样的生活与写作之间架设五彩之桥,那么写起文章来照样可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这桥该怎么架设呢?
  三.实践与探索
  为了让生活融入学生写作的笔端,我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尝试。首先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感知能力,我带领同学们以全新的姿态步入生活,调动学生的五官,由听、视、触、味、嗅这些角度来记录生活,发现生活。并且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带他们去感受“阴晴雨雪”、“晨午昏夜”,去倾听并观察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让自然之景与社会之景进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在晴好的秋天远足,让他们在秋雨的淅沥下狂奔;组织拔河比赛,布置深入家庭生活的活动,如给母亲按摩一次等,在实践活动中拨动他们内心的真情之弦,然后鼓励学生以周记或日记的形式来自由畅写。尤其是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明确生活化作文的理念,提倡学生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乃至心灵世界来写,可以是片断,也可以是感悟性的语句,目的是让学生能注重自己生活中独特的情景,让真实、鲜活的材料在学生的心中先动起来。学生写出的作文方能有真情实感。
  其次,生活化作文应是个性化作文的起点,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创作,不搞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明确真作文是好作文,选择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作文题材,如“我喜欢”、“第一次”、“漫画与我”等,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明确学生对好作文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易于写作,乐于写作。
  再次,以写自己身边的生活小事,写自己感兴趣的事为出发点来进行选材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用生活素材为写文章服务。
  此外,多读书,多读好书就如一盏智慧的心灯,可以给学生带来灵感之光,更可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感悟能力。所以我就推出了阅读周计划,让学生的思想在名家经典的散文、诗句中得到升华;让学生在时事要闻、科普作品的阅读中拓展视野。读书活动,在提升审美水平的同时,也对学生“怎样写文章”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去粗取精”让学生学会积累和选材,“去伪存真”让作文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事实证明,给学生一双慧眼发现有诗意的生活,就会让本色作文散发出飞扬个性的魅力。
  四.效果与启发
  半个学期试行下来,学生已不再对作文犯愁,作文课上能积极地进入状态,联系生活写作。写“第一次 ”半命题作文时佳作频出,个性化的题材纷纷涌现。有个学生写“第一次上网”,写出了农村孩子进到城市学校(我们学校有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刚接触电脑的惊喜与尴尬,真是感人,还有“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挨骂”、“第一次看见妈妈哭”等等,学生写作文的选材难题正在我们的努力实践中一点点地解开。这正切合了新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定位:“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拥有一双慧眼,能聚焦身边的事,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让学生回归自我,塑造个性,表达真实的声音,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也决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架设诗意生活与写作之间的金桥,还在于一线教师持之以恒的写作教学实践。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角度来命题写作。这已是中考、高考的命题趋势,如2007年的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包含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借助“我手”写“我眼”,借助“我眼”传达“我心”,这样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的题目可以掀起学生生活的洪流,学生怎不乐于写作呢?
  (二)明确好文章的标准之一是“真实可感”,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让学生以此为准绳深入自己的生活,写出朴实、清新、自然而又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文章。
  (三)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也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观察、体验、感知。然后自由畅写,让生活富有诗意,让学生爱上写作。
  (四)写作方法的指导和读书积累有机结合,让写作活动更有灵性,散发翰墨书香。
  以上几项只是一点启发,其实,诗意生活,本色作文,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追求的一个目标。因为写作本身就是心灵的一次旅行,思想的一次演绎,精神的一次放飞。让学生达到这样的体验,才会又鲜活朗润的文风,朴素自然的本色文章降生。就让我们一线教师在探索与实践中将生活化作文进行到底,相信新课标准下的作文教学定然会充满生机,让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友情链接,共同来诠释出作文的真谛。
  
  潘家荣,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如何将生活化作文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