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39

[ 左 边 文选 ]   

移情作用下的修辞形态与意趣

◇ 左 边

  古人云:修辞立其诚。这是修辞的基本原则。“修辞”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可以理解为“修饰言辞”或者“调整言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以收到完美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诚”,是作家诚实与率真的艺术品质的呈现,是主体对客体做出的心灵回响与呼应。当然,这种“诚”必须婉曲地呈现,这便是修辞艺术本身的真谛,是修辞的美学价值与美学尺度所在。
  堪称美文作家的朱自清先生在其《荷塘月色》一文中丝丝入扣地将荷塘风物与溶溶月色描写得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将眼前实景与心理幻象视觉冲击与情感萌动进行整体性巧妙勾勒与描绘,使自然物象变得摇曳多姿,光影和谐。品读起来顿觉情意浓厚且缠绵,气象婉转而深沉。
  朱自清先生以“诚”立文,在自己散文的字里行间凸显出一种真实,包括物象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并在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中塑造了独特的文体风貌。其实,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作家的语言演绎特点,分析他们的语言表现力的向度是有裨益的。朱自清先生心灵运动的轨迹从“颇不宁静”到寻找到一片精神、情感与心灵栖息的天地——月色笼罩的一片荷塘。
  这一片天地着实很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清淡幽静,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飘来的时断时续的美妙歌声,如此美景真是令人陶醉!
  作者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从某个方面讲除了客体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美的因素外,最主要的是作者心灵情感的投射。这就称为移情心理现象。作者在移情心理的支配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将眼中的物象赋予美的色彩,并通过形态联想,赋予了物象以情感意义。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投射。“所谓投射,就是在知觉中把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转移到对象当中,并与对象融为一体。”按此种说法,对事物的呈现不仅仅在于客观属性方面,同时,它是“自我本身的一种活动,或是自我面对外物采取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当自我用这种态度和理念去观照外物时,“自我就冲破了自己所拥有的生理外壳与外界的‘非自我’(外观形象和空间意象)形成结合”,在对象中体验到自我的感情与向往。立普斯对他自己的创作状态也进行过描述:“一旦我将自己的力量和奋求投射到自然事物上面时,我也就将这些力量和奋求在内心激起的情感一起投射到了自然之中。这就是说,我也将我的骄傲、勇气、顽强、轻率、幽默感、自信心和心安理得等情绪一起移入到自然之中去了,只有这时候,向自然作的感情移入才变成了真正的审美移情作用。”(均引自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67页—68页)
  审美移情现象在的古老的汉语语境里是极其普遍的,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对语词的建构与情感表达的机敏灵动之中。试举几例,予以析说。
  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极力讽刺和鞭挞了秦王奢靡的生活,其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句除了运用对比、夸张手法外,最主要的是作者为了渲染场景,将自己的情绪与生活体验移入到了所要描写的客体之中,歌声高扬令人温暖恰似融融春光;舞袖飘拂,生风寒冷有如凄凄风雨。看似不相关的语词搭配,恰好表现了作者情绪或者情感的自我满足。
  宋代秦观的《浣溪沙》中写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位女性在暮春时节表现出来的寂寞与忧愁。女主人公面对的“飞花”与“丝雨”采取的是一种静观的态度,她关注的不是客体究竟是什么,而是客体的某种表象特征与自我心灵的契合。“飞花”无情无意,“丝雨”无休无止,正好暗合女主人公的恼人无比与情愁无边。不知是“飞花轻似梦”,还是“梦轻似飞花”;不知是“丝雨细如愁”,还是“愁细如丝雨”,正比反喻,颇有意趣。这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的交融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
  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它与中国的“物我同一”的艺术精神有着某种契合点。在用审美移情解读语言和艺术现象乃至生活现象时,更觉得传统的“物我同一”理念的可贵。
  
  左边,湖北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移情作用下的修辞形态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