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10

[ 李沛婷 文选 ]   

钱梦龙老师的讲课艺术

◇ 李沛婷

  “学贵于思,思缘于疑。”质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学生的质疑问难,能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自学课文后,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又能自己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问题分类,开启清晰思路之门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一篇篇幅长的课文讲通讲透,如果是上课就让学生打开书,然后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我想即便是讲三天也不能让学生弄清楚其中的思路和脉络。只有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和课文走向的脉络才能进一步分析课文,并解读课文。在《故乡》的教学中,钱梦龙老师采取了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问题——问题归类”的学习过程,以理清课文思路。
  《故乡》教学片段(一)
  (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故乡》一文中涉及少年的“我”和闰土、长大后的“我”和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母亲、我的侄儿……一大串人物。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的跳跃性很大,而且离现在已经是年代久远了,所以要真正理解这篇课文绝非易事。而钱梦龙老师采用学生自学,提出各种问题,在把问题分类,一一讲解。这样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在脑海中编织了一张思维的网络,纵横皆通。无论是在理清课文线索上,还是在解题思路上,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二.自问自解,激活思维兴奋剂
  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钱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问题,在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步步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细密的思考,再次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过去所学知识,最终得出答案。这种“思考——提问——思考——提问”的形式不但让学生解答了课文的疑问,而且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还能因为自己能解答疑难问题而更加投入地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故乡》教学片段(二)
  生:《故乡》中的“我”,《社戏》中的“我”,还有一些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如果不是,为什么都很相似?
  师:这问题提得很好。这位同学把许多课文联系起来了,想得很广。那么你认为怎样,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生:不是。
  师:什么理由?(生不能答。老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
  生:(齐)知道!
  师:那里面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鲁迅卖过酒吗?
  生:(齐)没有!
  师: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
  生:(接话)艺术形象!
  师: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
  生:(接话)虚构的!
  师:你们真聪明!所以我们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只要看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那么,《故乡》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呢?
  生:(齐)不是。
  师:为什么?
  生:(齐)《故乡》是一篇小说。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呐喊》是小说集,《故乡》是从《呐喊》中选出来的一篇,当然是小说。(笑)
  师:你们看这位同学推理得多好!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呢?
  生:是鲁迅自己。
  师:为什么?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师:对。以后看作品中的“我”会看了吗?
  生:(齐)会看了。
  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以上教学片段充分体现“自问自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好问、乐问也就使学生达到了好学、乐学了。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注意转换提问视角,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曲问点金,擦出智慧火花
  所谓“曲问”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设问,而是另辟蹊径,绕道迂回,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教师旁敲侧击地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清除思维障碍,疏通思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钱老师善抓主要矛盾,以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采用步步为营等方式逐一解决,“多线并进”的形式,以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故乡》教学片段(三)
  生:故乡到底美不美?是幻想中的美还是真实的美?
  师:哪一个回答一下看,故乡是美的么?
  生:美的。
  师:那么为什么又说“说不出佳处”来呢?
  生:没有印象了。
  生:小时记忆是美的,现在是辛亥革命后的倒退,不美了。
  师: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作品中的“我”有没有看过?
  生:在对闰土的回忆中,就联想到了故乡的美。
  师:是啊,那是一幅神异的图画,那是怎样的图画?天是——
  生:(齐)深蓝的。
  师:圆月是──
  生:(齐)金黄的!
  师:西瓜地是──
  生:(齐)碧绿的。
  师:你看,多美!但这些情景,“我”有没有亲眼见过?
  生:没有。这是根据闰土说的话想象出来的。
  生:故乡只是在“我”的幻想中有一个美的感觉,因为他在小时候跟闰土一块玩得很高兴。
  师:对啊,对啊,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让我们再稍为概括一下,这说明“我”跟闰土的关系怎样啊?
  生:有深厚的友谊。
  师:是啊,友谊使“我”感到故乡美,这是幻想中的图画,而并非亲眼见到过的,所以“我”看到眼前这不美的故乡,也说是“故乡本也如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在路上看到了什么?
  生:(齐)萧索的荒村。
  师:这说明什么?
  生:农村日益贫困破产了。
  师:是啊,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故乡是更加荒凉了。那么“我”没有好心绪,母亲也藏着凄凉的心情,都是为什么呢?
  生:要离开故乡了,舍不得。
  师:对啊,热土难离嘛。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老屋卖掉了。
  师:很好。为什么要卖掉?
  生:破产啦。
  师:我倒没想到,原来是破产啦!(笑)
  生:生活不富裕。
  师:你怎么知道的?杨二嫂不是说“我”阔了么?
  生:因为要到外地去谋生。
  师:你们找找看,书上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生:“辛苦辗转”。“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师:对啊,对啊,课文快结束的地方提到了。这就说明我们学习课文要——
  生:(齐)思前顾后。
  ......
  曲问,可能也是钱氏导读教学课堂提问艺术的最大亮点,同时,也是众多一线教师苦心揣摩、竞相模仿的一个重要模仿点。钱老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通过追问、曲问等方式逐步解决文中的重难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围绕在老师创设的“问境”中思考,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钱老师并不是只看到部分学生,而是看到了绝大部分,比如他关注到了一部分学生不能提出疑问也不能解答,他通过不断的鼓励和引导使得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获得知识。整堂课就在一种平等的、轻松的、好问的气氛中进行。钱老师还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爱憎情感提出问题,展开深层的解读,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更易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倾向。
  
  李沛婷,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钱梦龙老师的讲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