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54

[ 翟秦霞 文选 ]   

充分挖掘文言文美育资源

◇ 翟秦霞

  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尤其要有意识地强化文言教学,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那些灿若星辰的经典名篇中接受美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挖掘作品的思想美,激励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随着各种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冲击着初中生本来就不成熟的心智,影响着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好在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课本中所选取的文言文中有很多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陋室铭》中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后乐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忧天下无私情感……无不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中汲取营养,获得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与力量,不断修正自己偏颇的思想和行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二.感受人物的性格美,帮助学生养成阳光刚正的性格
  当代中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加上家中长辈的宠爱,没有经历较多波折,不少人养成了娇生惯养、任性自私的性格。很多同学在集体的学习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望过强,听不进不同意见,但耐挫力又极差,稍微有点不顺就颓丧不前,甚至于悲观绝望。针对这种种现象,语文老师可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写人记事的文言文,因为这些“事有人为,人因事显”的生动故事,最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而这些历史上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对后人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时,可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认识和看法,深入挖掘人物性格中的闪光之处。如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可让学生对“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渐明白这篇寓言故事中的“山”其实指的是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愚公“移山”是一种直面困难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是一种勇士的行为,而“搬家”是一种一味逃避困难的懦夫行为,所以愚公的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敬佩并学习的。通过这样的辩论,学生在切身感受愚公性格的闪光点后,定会有所感悟,从而增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畏艰难,求索攻坚的决心和勇气。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背景资料对学生进行性格的熏陶。
  三.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现在的初中学生对外语的重视程度要远甚于语文,总认为语文学习的好坏对将来关系不大。其实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兴起“汉学热”,研究汉语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这是因为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表意文字,汉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记载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言文。初中课本中所选取的文言文大多为名家经典,文章形式上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语言上讲究精练、富有表现力。这些文言文中,不管是散文还是骈句,都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就语言方面来说,古人不单在诗歌中讲究炼字,在一般的散文中也非常讲究语言的表现力,有时惜墨如金,有时又泼墨如云,使读者在回环往复中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在《醉翁亭记》中仅仅用了“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就将滁州四面环山的地理形势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据说欧阳修在写这篇文章时为了表现滁州四面环山的地理形势,也是几经修改才最终定稿。可就在同一篇文章中为了表现琅琊山优美的景色,作者不惜用大量笔墨从各个方面烘托,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大景写到小景,再由早写到晚,由春写到冬,极力渲染铺排琅琊山上朝暮四季不同时段的美景,从而使“乐亦无穷”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仅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就生动地再现了三峡水势的汹涌湍急,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富春江水流的迅急浩荡,相似的意境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没有丝毫的不妥,反而各具形态美,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其他语言很难具备的。语文老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就应该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比较、体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内在情感。
  总之,文言文中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语文老师应该善加利用,用美的思想、美的人物、美的语言来熏染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其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传统的情感,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讲文明、有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翟秦霞,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充分挖掘文言文美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