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的时间越长,越觉得语文难教。究其原因还是难以把握语文课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它不像其它学科,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清晰,只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我们语文教材里的选文是比较典范的文本,是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课程资源,它们为师生提供的价值取向或暗示的某种人文培养目标是多维的,所以需要教师自己去开发重组。如果你连教什么都不清楚,就不用提怎么教了。
在各种体裁文章的教学中,我个人觉得散文的教学内容更难确定,这与本身的文体特点有关,学生平时对这类文章兴趣就不大,所以教学时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引导他们沉浸在文本中,发现这类文章的美。下面我就以《谈生命》为例谈谈自己对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点滴感受。
一.根据课标、单元要求和文体特点等确定教学目标
《谈生命》是九下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要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究有关生命的问题,互相启发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课标》规定: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依据这些要求以及课后练习,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自由速读散文,整体感知全文作者围绕“生命”这一话题所谈的内容。
(2)精读课文,探究文中两个隐喻展开的联想和想象,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境界。
(3)朗读全文,联系实际,感悟关键语句含义,认识生命的规律,豁达乐观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
二.依据学情,确定教学流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缺乏理性。环顾身边学校学生接二连三地不善待生命的事例,本文应该可以是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们初三的学生生活阅历,人生经历还很浅,学习本文这样描述抽象内容的课文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文章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而且我所面临的这些学生阅读能力不是很好,所以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兴趣,创造一种氛围,采用启发和联系实际的方法,并且要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听课文,配音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围绕“生命”所谈的内容。教师配音朗读课文,引领学生浸润到文本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倾听配音朗读,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2)理解作者为何用“一江春水”形容生命。教师指导学生自读理解春水流动的几种状态和生命充满力量、丰富多彩间的相似点;组织学生自由发表读后的感受;示范板书关键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勾画,感悟总结。学生自由读课文,用心体会联想春水流动的几种状态;自由发言,说自己的感受;根据老师的板书勾画重点词语;再朗读文段,尤其是勾画的关键词语,感悟体会生命的力量。
(3)理解为何用“一棵小树”来形容生命。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寻找二者的相似点,自主发表感受;示范摘录关键词语。学生通过诵读、联想,想象小树和生命间的相似;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勾画关键词补充板书。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根据自己的体会,再次感受两个鲜活的形象。学生自由诵读,自由选段,在班级示范朗读。
(5)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为生命写一段话。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仿照例句写写生命还像什么。
(6)学生自由选读第三层次,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独特的感受。
(7)学生研讨课文。教师结合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感悟,引导他们理解课文主旨。
(8)布置作业:背自己喜欢的语句;对生活中一些不能面对暂时困境的同学进行劝告。
杨兆红,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