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许多人认为,此三者中以“授业”为最易,其次是“解惑”,最难者为“传道”。“授业”就是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换言之,即是俗语所言从自己的一桶水中取“一瓢水”送给学生。然而就是这“一瓢水”的给法却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课堂上学生对教材不感兴趣、教学效率低、学生厌学之类的问题曾让多少胸有成“水”的老师对此望而却步。其实,老师只要了解并正视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授业”方法的,这“一瓢水”其实不难给。
一.坦诚相待,疑难不再
和谐的教育氛围离不开和谐的教育管理,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很不容易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为了树立自己的教学权威而着意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缺点,把自己装扮成完美无缺、无所不知的人。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觉得你“酸腐”,从而对你敬而远之。相反的,老师如果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学生敞开,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经验感受向学生表露,学生就会感到老师的平易坦诚,容易接近,就会把老师看作自己的朋友和知己,看作和自己一样平凡的人。《荀子·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学生一旦从感情上喜欢上你这个老师,课堂上就很容易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这样就为下一步的知识传授和师生互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学生信赖,老师自信,老师只需把握时机,针对疑难,适时点拨,就恰似给学生焦渴的心田送去春风一缕、春雨一“瓢”!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打无准备之战”是每个语文老师应牢记的信条,不要仗着自己“弱水三千”,所以随取一“瓢”就可以。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不仅是一个义务和责任的问题,更是一个知识自我更新的过程。如果给学生的心田浇灌的是一瓢新鲜灵动的活水,就会使他们的思想之花开得更为灿烂;如果是从“一沟绝望的死水”中随取一瓢而给,只会使他们的思想生锈腐烂。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广泛搜集材料,适当延伸和拓展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照本宣科”是最要不得的一种“授业方法”。其带来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只会引来学生的反感。老师应该广泛搜集资料,联系学生的知识层次适当地加以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授课的趣味性,而且也便于学生以一种高姿态来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同时借助音乐和图画让同学们欣赏《荷塘月色》,老师还可以对朱自清的个人资料进行详细的介绍,文如其人,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
要想让学生对自己的这堂课一“听”钟情,就要体现出这堂课的个性特征,做到“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力求一个“新”字。设计每一堂课尽力追求导语新、过程新、提问的角度新、教学手段新等等。比如在上《长亭送别》(高中语文第四册)这一课的时候,我这样设计导语:上课铃声响过,我一走进教室就问学生:“同学们,老师向你们请教一个问题,人们总是管做媒的媒婆叫‘红娘’,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一问,学生的兴趣立即来了,不需长篇大论,不需文采精华,这个总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的词一下子就揪住了学生的心,这一堂课不愁他不认真听,因为他想知道“红娘”是谁呀!
3、声情并茂,用心演绎
当然,再好的剧本也要有高明的演员来演绎。而老师的“授业”工作,主要是靠语言表达来完成,同样的一个教案,不同的人讲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教师声情并茂,情绪饱满,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则缺乏感情,平平淡淡,学生听课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个感情投入与否的问题,因此,要想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我们老师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和特点,用“心”来讲。
以上是我多年教学积累的经验,作为教师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使命,理应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给“一瓢水”的工作虽然简单,可它是四化建设大厦上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马虎不得。
刘云飞,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