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其他教师谈论有关语文教学最多的内容莫过于阅读教学。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受到创新教育思想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体现,提倡学生在阅读时个性化的解读。关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教学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允许儿童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积极提倡个性化的解读。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应允许学生作发散性的,甚至是怪异的,偏离文章主旨的思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强调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各自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状态。
另一种却认为,语文教学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在对话中体验,从而获得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有结合了语境的个性化的解读才是正确的、准确的,也才是语文的。语文教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语文”,任何个性化的解读都应该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原意,不能脱离教材本身而作无限制的所谓的发散性的个性化的解读。
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认识,我们教师往往感到课堂已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新奇的见解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受个别学生的思维引导而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问题的焦点是——如何在阅读教学法中体现教师主导作用。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我们教师就面临着学生的挑战,面临着教学方法的挑战。在日新月异的变革时期,学生处在一个多元信息共存的年代,我们当然不能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更不能扼杀学生独具个性的思维,因为“有个性,才会有精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显得犹为突出、更为重要。
那么,教师的主导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又是如何体现呢?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理解、学情的掌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度,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直接关系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对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进行有效地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课程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解,清晰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充分地进行个性化的思维。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独具个性化的思维进行整合,在这一思维整合的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导。
2、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对这一问题会有什么样的思维,会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要尽可能地多考虑一些。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又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有利于课文理解的方向发展。尽量做到在一个正确方向上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理解。
3、教学中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设问,对教材的思虑,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而进行解答的。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其理解的角度是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而其思维的结果是各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针对课堂上出现的这种情况,教师的疏导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了。教师面对极具个性化的思维与解读,首先要给予一个中肯的意见,然后再巧妙地予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尊重选择,而不是放任差异和选择,在这一理性的思维中真正体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4、阅读评价上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认识,教师要进行适时的评定,要给予适度的评价。让学生及时地受到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体验正确思维的过程。在体验正确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正确思维的方式,从而学会对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存的程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多元共存已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我们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也要尊重他们极具个性的感悟,因为这些都或多或少的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然而,语文阅读乃是一种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应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阅读,要求学生在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中产生个性化的解读、获取自己独特的感悟。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关键是教师在阅读中的导。
姚娜,教师,现居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