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下旬笔者被湖北省教育厅派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近一周了,每天大脑里都被教授们灌满了“新基础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改革”“教育的转型”“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等思想。毕竟培训时间不短,整天坐在那里抄笔记,腰酸背痛,不免觉得有些枯燥。于是,和同行而来刚结识的罗姓老师商议着要活动活动筋骨,同时说到了一个主题:学习上要不虚此行,身体上也要有所收获。
我就很乐意地把我操练了近十年的绝活拿出来与她共享——爬楼梯!她问我此项目有何效果,我很自信地说:全身运动,对颈椎、腰部、腹部、大腿等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最终目标是减肥效果佳。她欣然答应与我同行,于是,在这后二十天的学习中,我们便又多了一门课程——爬楼梯!
我们所住的宾馆共20层,凭我以往的经验估算了一下,要想达到李正涛教授说的“有效教学”中的有效率,即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从一楼到20楼两步一爬来回得四趟,时间约40到50分钟。
买运动鞋,换衣服,一切准备就绪,第一次爬楼梯开始了。因为是第一次,我提醒罗老师:爬楼梯虽然减肥效果好,但很累,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力,这也是一项需要耐心和从容的事业(李正涛教授说教育是一项耐心和从容的事业)。今晚是第一次,就依你的,能爬几趟就爬几趟,但有一条必须是两步一爬,走直线最好。罗老师没爬过,不得要领,于是我在前面她在后,快到十楼了,我听到罗老师微微的喘气声,并且她不停地问我累不累,不停地说她好累,我笑着说坚持呀。爬到20楼了,她已经是气喘吁吁了,当然仍是不停地喊累。我问她还继续爬吗?她略作思考很坚定地说:爬,就像教授们说的,终身性学习贵在坚持!我们相视而笑——培训不到十天,有效果了!
第二趟就有些艰难了,仍是我在前面她在后,但是她总跟不上节奏,我就鼓励说贵在坚持哦。她已经是大汗淋漓了,但还是在不停地往上爬,两趟下来,她打退堂鼓了,想明天再继续。我又鼓励她说:再试试吧,否则减肥没有效果的,杨晓薇教授在报告中不是说了吗,教师要发展就要善于抓住机遇,要尝试超越自己啊。她无奈地点头应允又和我进行第三趟“温暖的旅程”,(李正涛教授曾经把一堂课好的教学过程看成是一段温暖的旅程,我们就把爬楼梯也当做是在进行教学过程了),等到爬第四趟楼梯时,她基本上是一步一歪地爬上去的,满脸通红,气喘如牛,上气不接下气,头发衣服都浸透了汗水,但她很开心,她战胜了自我。然后她打趣道:我想这些搞课程教育改革的教授们在改革的初期也是如此的艰难吧,他们真了不起。我说:是呀,要想让这个“课题”顺利结题还得付出艰辛与汗水的……
第二天晚上相约来到一楼,一见面她就直嚷腿好疼,但又不想放弃此“课题研究”。要想进行有效性的学习就必须亲自实践,正如李正涛教授说的:有效课堂必须要扎实!扎实就得靠我们一步步踩出来。
温暖的旅程再次开始,仍是我在前她随后。奇怪的是第一趟快爬到15楼了,我还没听到她喊累也没说话,我不禁问道:怎么不说话了?她摇头不语,到了20楼,只见她深深地出了一口长气:我刚才在仔细地观察你,我知道为什么你爬楼梯很轻松了,你爬楼梯时两手用力前后摆,腰直立着,两腿走直线,匀速往上爬,就算在拐弯处你也是匀速大走几步,而且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很少说话心脏也不受累。而我爬楼梯时是一会快一会慢,拐弯处走碎步,上楼梯时身子很随意腰也弓着,没走直线,而且还不停说话所以我比你累多了……我好惊异,呵,爬了近十年的楼梯了我还没总结过更没反思过,她倒是一语中的,帮我把自己的做法说出来了。不禁想到卜玉华教授说的“把自己的做法说出来就是总结研究成果的基本原则”。我连忙说:我要向你学习,这么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前天王建军教授讲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善于反思,并且强调反思有两个层次,一是不断地问,不停地问;二是把问题原因梳理出来就是更高层次的反思。昨晚你还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今天晚上就上升到第二个层次了,真不简单呀!
就这样,我们把爬楼梯和教授们的讲座内容联系到一起居然也乐在其中,在后面的这二十天中,我们互相鼓励,无论是下雨还是外出有事,再晚再累我们都约定进行近一小时的爬楼梯运动,期间谁想打退堂鼓了也互相打气继续前进。我想这就是王建军教授说的同伴效应,互相感染。看来有效性的学习是离不开合作,离不开伙伴的。
汪厚旬,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