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顾问,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教学媒体仅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手段。
国务委员陈至立曾说:“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化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我国在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等又作了明确的规定。
2005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信息代传递工具,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因素,为教学手段的更新和现代化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以其特有的优势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单调和不足,也加快了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改革。
曾有一项实验表明:“同样学习一份材料。采取传统口授法学生被动单纯地听讲,学生3小时后能记住60%,3天后能记住15%。如果采用教师不讲,学生自主学习法,学生3小时后能记住70%,3天后能记住40%。如果应用信息技术,师生互动,视听结合,学生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能记住75%。”
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语文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习者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策略,即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并由语文课任教师借助相关教育软件将其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在制作开发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情境的形象性,多媒体的集成性,资源的多样性,信息媒介的多元性,内容的开放性等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能各不相同,可以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也会有华而不实,喧宾夺主之嫌。但信息技术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教育媒体,并带动语文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互平台,为我们整合并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作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尽快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特征、功能及“通用、易用、实用、应用”原则,又要通过实践,不断探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和方向,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在江苏省推进素质教育,规范教育行为的形势下此措施当显首位。
田晋敏,教师,现居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