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922

[ 郭毅峰 文选 ]   

他山之“实”可以攻“语”

◇ 郭毅峰

   本文所说的“山”,是指像山一样厚实的名校、名师或名科(如数学);所说的“实”是指务实、求实;所说的“语”,当然是指语文或语文教学。之所以提他山之“实”,可以攻“语”这样一个命题,是因为现在的语文教学随着应试推进而更急功近利了。教学,强调了合作拓展的热闹而忽视了文本阅读的沉静;练习,强调了答题的技巧而忽视了“双基”的落实;考试,强调了应试的套路而忽视了语文思维的连贯。
   由此看来,我们教学虽然天天都在重视求高(高分)、求新(创新),但由于忽视了求实(务实),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为使语文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倡务实的语文教学。怎么务实?应借他山之“实”来攻“语”。
   一.借名校之“实”攻“语”
   因为名校的语文底蕴深厚,传统的务实与时代的创新相成,借名校的务实做法以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明智之举。
   下面以上海交大附中的教育教学为例说明。
   首先是其教育之务实。
   从上海交大附中每周的课时设置,可感受其教育全面发展之实:
   德育:生涯课1/班会课1
   智育:语数英5/物化地政3/信息2/外教1(讲座1)
   体育:体育2/体选1/(课外活动每天约2小时)
   美育:选修2(自选定班)/社团2(50多个社团)
   劳育:劳技1
   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相当于研究性学习)
   中国语文,自古就是文史哲不分家,例如孔子除开设语文外,还开设历史、外交学、政治课。可见上海交大附中教育着眼全面发展之实,与我们目前为了应试而砍掉了很多有利于提高语文素质的课程的做法相比,高下立见。
   其次是其教学之夯实。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讲求知识落实。⑴注意落实知识:如从课文背景、作者生平、作品概况到引学课文,知人论世,前因后果,落实分明。文化底蕴的培养,常在这课堂教学中。⑵注意落实学法:迁移知识和能力。⑶注意落实笔记:统一笔记,检查笔记。
   2.课外作业讲求达标落实。⑴教师分工,针对学情、考情出练考题(不订教辅书),避免题海而利于培养语文能力。⑵落实高考考纲考点训练,以高考题测练讲评为主。
   3.以选修、讲座等课堂形式保证语文素质的落实。教研处根据语文老师特长统一安排周三下午第8、9节选修课或讲座,学生自选,发展个性,提高语文素养。
   4.课外注重阅读落实。⑴每周阅读《高中文言文助读》四、五篇,以小测落实之。⑵每周阅读爱读的书一本,两周交一页摘抄及一篇书评。
   上海交大附中的这些“实”,很多名校都有。名校做法各异,但求高、求新、不忘求实却是相同的。
   二.借名师之“实”攻“语”
   曾经听过某校高三语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鉴赏三首诗,消化6道高考题,像赶鸭子似的,怎么能提高诗歌的自我鉴赏能力呢?
   如何务实地进行课堂教学,得向语文大师们取经才行。记得2008年7月5日,语文大师魏书生应邀来南海讲学,上了一节《晏子治东阿》的示范课。这课文选自粤教版高中第四册,教学对象是不做任何预习的初二学生。他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1.师生商量定向:一认识晏子,二落实几个通假字,三理解三个难词,四懂一句关键句,五读译全文。2.学生读文自学,寻找信息。3.学生讨论回答:从初中课文《晏子使楚》及本文注释知道晏子其人,找到“曾、内、辟”三个通假字并释义,三个难词各人找出但不一样,一句话各人找出但不一样,全文读译暂留。4.老师设疑,学生答疑:老师强调三个词语:属托不行、货赂、不至,学生互助答疑;老师强调一句话,“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学生读译,并答疑判断句“东阿者,子之东阿也”。诵读全文,纠正读音(便、强);互译全文,落实疑难(数:责备)。在理解三个词的基础上,勾连上下文,理解全文内容。5.自测:做课后练习,并抽查。6.自结:对老师这节课,大家的看法如何?(班长总结:自学,可以提高我们翻译能力。)大家听说读写的水平如何?(生:好。师:在今后学习中,同学们要方向明确,大目标化小,小目标切碎。你就会处于一种自信的快乐中!)
   这节课魏老师除运用自己独创的“六步教学法”,印证了民主、科学的教学理念外,我认为最大特点是务实。一是务教学对象之实,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了一二三四五个够得着的“桃子”;二是务教材对象之实,高二文言课文有多篇,教者选取了故事性较强的这一篇,较适合初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务文体之实,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在言,其次在文,教者落实了文言通假字(属、曾、内、辟)、古今异义(属托、不行、左右、货、赂)、一词多义(数、强、便)、文言句式(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再抓重点词语“属托不行”、“货赂”、“不至”,落实理解晏子行事改变的原因;抓住重点句“东阿者,子之东阿也”,落实理解晏子行事改变后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的内容,言文结合,少而精,老师学养尽显;四是务师生合作之实,临时抓班级上课,师生陌生,难于交流,可魏老师采取了“商量一点”教学法,再采取互助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务自学之实,老师务点拨之实。
   笔者对此的感悟:大师们的课很精彩,但这是建立在教材和学生的“实”之上的,借鉴他们,我们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路会更宽。
   三.借名科之“实”攻“语”
   对语文科影响较大的科目称为名科,如数学。
   首先说说借数学求实思维来攻“语”。数学课讲究用逻辑思维来求实,而语文多讲究形象思维,但这只是表象。语文的本质在于明理,要明理,就要用上逻辑思维来推导,尤其是解答高考语文题。比如,做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若单用想象,很可能会写这样一个故事:我离家到某中学读书,久之,淡忘了家中的温暖,在中秋的夜晚,在当空的圆月下,孤独的我想家了,于是我的心灵回到了家庭这一原点。无论所写辞藻多么华丽,这样的文章顶多表达出一种多愁善感的情绪。但你用上逻辑推理,文章的思想就会更加深刻。你用“原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回到这一原点(不回到这一原点会怎样)——怎样回到这一原点”这个递进逻辑追问,文章自然会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思想,而高考正要考出学生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思想)。可见,学语文,得有点数学的逻辑思维。对此观点如若有疑,请用上数学的因式分解或提取公因式逻辑思维解一解下面三道语文高考题。
   1.(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B.水稻基因组在已知的各类植物基因组中是最大的,共4.3亿对碱基,约为人类基因组的七分之一。
   C.世界银行指出,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将会延长东南亚地区经济萧条的时间,从而对该地区的贫困人口造成伤害。
   D.不久前,中国入世谈判代表龙永图做客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就入世后价值规律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2.(2011年广东高考题)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3.(仿高考题)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过秦论》)
   ⑵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这三道题所考考点不同(分别考查辨析语病、句式变换和翻译文言句子),但都可用上数学的分解因式或提取公因式的逻辑思维求解。分解因式公式是:(m+n+l)a=am+an+al。提取公因式公式是:am+an+al=(m+n+l)a。两者刚好是逆向思维。
   解答题1,可用上分解因式法:
   (m+n)a=(提高+造就)×技术人员=提高技术人员+造就技术人员
   “提高”不能和“技术人员”搭配,所以答案是A。
   解答题2,可用上提取公因式法:
   am+an+al=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恶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答案)。
   解答题3,也可用上提取公因式法:
   ⑴am+an+al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方)之心。
   括号内四个短语都是一个意思,因此用缩减法,留下一两个即可。故可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⑵am+an+al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之收藏,经营,精英
   “收藏”“经营”“精英”同义,指所聚敛收藏的金玉珍宝。故可译为:燕、赵、韩、魏、齐、楚各国所聚敛收藏的金玉珍宝。
   其次说说借数学科教学的务实做法来攻“语”。数学的务实做法是讲练结合,步步推进,针对性强。语文阅读,要像数学做题那样“务实”一点。一是带着问题去读;二是找对阅读的逻辑思路。又如作文,也要像数学做几何题那样“务实”一点,心中有一个框架(作文叫骨架),按照对比、因果、发散、聚合、换元等逻辑思维来构思,定会改掉“穿靴戴帽”的作文陋习,写出高分的作文来。
   同理可见,理化生、政史地各科的教法都可为语文所借鉴,是谓借名科之“实”以攻“语”。
   语文,有了传统的务实积淀,才有教学的求高发展。而求高的应试求高的发展一旦与名校、名师、名科的踏实相融合,就会产生一种创新的态势。
  
   郭毅峰,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他山之“实”可以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