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于“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现代的教育理念崇尚传统教育和现代观念的结合,更注重教育过程中单纯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成为人们内在的良好素质。
小学语文教育应当注重以人为本。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表达自己的心思的表达能力,二是懂得自己所说的认识能力。在小学教育阶段,塑造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感体验方式是最为适合的启蒙阶段。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受教育经历刚刚开始,处于空白时期,进行的教育是十分行之有效又影响深远的。
一.均衡阅读,引领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工程
在对学生的启迪教育中,应当以追求真善美作为出发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都将受到很好的启蒙,是能充分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充要条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学,更在于引导学生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真正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解析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感,不断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不应忽视。首先是均衡的阅读,包括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社会科学等等,阅读体验带来的不仅是学术内容的丰富,更是对于作品的深度理解,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涵养和提高文化品味。教师的文学素养必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高低,从宏观上影响国家的文明进步。人文素养需要日积月累,学生的审美情趣、言谈举止等,大部分受语文教学的影响。
二.教育和熏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路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数千年,铸就和传承了很多经典之作,不管是从形式、内容和概念上,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式上,由简入繁是很理想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可以要求其诵读较简单易懂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牵引着学习较复杂和长篇幅的宋词和文章等。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直到理解通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及情感。
对于传统的节假日等,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领略文化带来的美感。小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文化内容须根植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之上,而不仅仅是适应形式和要求。让学生们在领略古典文化之美的同时,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注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语文教材本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切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细致认真地加以牵引,从而一步步完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
三.点拨解惑,当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选择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当适时和适当地对于学生的疑问和不解进行点拨。在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指点,帮助学生顺利理解知识点,使学生乐于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总是处于口号胜过行动的尴尬境地,更多的学生追逐网络游玩,对于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知之甚少。有营养的古典文化被现代没有营养的精神快餐所代替,固有的文化传统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次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和范畴十分宽广,有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客观上,教师无法独自完成如此宏大的教学体系,因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多半处于一知半解的境况。
在全校范围内提倡文化教育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学生从小受到浓厚人文素养的涤荡,培养健康高雅的人文品味。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养成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匡翠娥,教师,现居江苏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