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912

[ 杨艳苓 文选 ]   

《与韩荆州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杨艳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走近李白并使学生领悟到写自荐信时要把握好语言表达的分寸;2、过程与方法:在师生平等对话、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中提升文学素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极尽奉迎,又自负不羁的复杂心理。启发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绽放人生的光彩。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讨论法、探究式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李白活着让时代因他而骄傲,死后让时代因他而光荣,李白的时代无论怎样简化,这个人都将以一种最基本的元素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时代的标志。”然而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也曾“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向韩荆州呈上了这封自荐信。现在我们就通过研读他的这封自荐信,走近李白。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诵读课文
   2、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体会在表达自己的心愿时,李白和孟浩然风格的不同。
   (1)同学们初中已经学过这首诗,诗中哪几句流露出孟浩然想通过张九龄的举荐入朝为官的心愿?
   提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同样是自荐,在表达自己的心愿时,李白和孟浩然的风格有何不同?
   教师预设:孟浩然:谦逊、委婉、内敛……
   李白:自负(直白、自傲、狂妄、自信……)
   三.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1、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读出了李白的这个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
   提示:李白从多方面夸赞自己的才能:与毛遂自比、文武双全、志向高远、有气概讲道义、文思敏捷、著作丰厚。
   2、请同学把刚才李白自我夸赞的句子连起来读,为了让句子顺畅,可以加进一些串词,要把李白的自负表现出来。
   四.各抒己见,由情入理
   1、对于这样自负的人,如果你是韩朝宗,你会不会举荐他?为什么?请贴近文本进行分析。
   2、历史上,韩荆州举荐李白了吗?
   没有。韩朝宗评析李白的自荐信,说他写得气势磅礴,辞采纵横。作为文章,确实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但作为求荐书,却未免飞扬跋扈,有些地方甚至咄咄逼人。
   3、李白不被韩荆州举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单从这封自荐信看,有没有不妥之处?我们写自荐信应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1)李白确有过人之才,但在自荐时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要太过张显。所以我们写自荐信时,一方面要展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态度要谦虚,语气要委婉。尽可能地做到自信而不妄自尊大,自谦而不妄自菲薄。
   把握好自信与自大的度。(板书)
   (2)李白的这篇文章文采斐然,但是作为自荐信,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却不恰当。比如“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心雄万夫”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张的手法在李白的诗中经常出现,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李白在诗中巧妙地运用夸张,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
   自荐信是实用文章,忌讳华而不实。它要求语言平实严谨,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如其分的评价。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自荐信中,多介绍你做了什么,少夸夸其谈。
   把握好言与行的度。(板书)
   (3)李白有时太过张扬个性,不顾对方感受,有时又太过赞美对方,近乎阿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我们写自荐信时,态度既要诚恳又要适度,既尊重对方又不虚假夸赞。
   把握好敬与谄的度。(板书)
   4、小结:李白没有把握好语言表达的分寸。难怪韩荆州说他“飞扬跋扈”“咄咄逼人”。这虽然是一封不成功的自荐信,但字里行间满溢着李白特有的狂放,如果去掉了李白个性中的狂放,使他屈服于自己,妥协于现实,那他也就不是那个独步诗坛的李白,也就不是我们心目中那个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的“诗仙”了。正是他的狂放才成就了那么多名篇佳作,李白才成为中国以至世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五.延伸拓展
   据史料记载,这是李白的第一封自荐信。终其一生,李白都没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一生都抑郁不平,我们从他许多诗句中可以读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对此,你有何感受?请结合课文和当下的社会生活谈一谈。(作业:200字左右表述你的观点)
  
   杨艳苓,教师,现居北京。

《与韩荆州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