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867

[ 吴广华 文选 ]   

在课文空白处插上想象的翅膀

◇ 吴广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中包含许多空白因素,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起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处处留心,时时观察,灵活运用教材,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课文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呢?
   一.利用课题空白
   每篇课文都有一个题目,而题目与文章内容大体有如下三种关系:一是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三是题目突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物体等要素。无论题目和文章内容是何种关系,它都不可能把文章的全部内容揭示出来,所以,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抓住课题这一空白,让学生凭借题目来猜测内容,以发挥其思维的广度。
   如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时,先不读课文,而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找出重点词语“昆虫”,以弄清文章的侧重点是与昆虫有关,然后再咀嚼、猜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受到的启示。教学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衣袋平时都会装些什么?这里装的是什么?从《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题目你想到什么?是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会装满昆虫?装这么多的昆虫干什么呢?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通过想象不仅可以猜出文章的内容、中心,而且还发展了其思维的广度。
   二.发掘内容空白
   国标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不少名篇佳作,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就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作品的情节、意境作深入的体验和感悟。
   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寻隐者不遇》,短短二十个字,寓问于答,言简意深。“送下问童子”,问了童子什么呢?根据下句“言师采药去”便知是问“你的师傅在家吗”,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又可推想出紧接着的发问“你的老师到哪里采药去了”。这样伴随着对文章内容的领会而迭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既丰富又具体。同时,学生思维丰富性的品质也随着对内容空白的想象而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三.发挥略写空白
   突出主题的内容要详写,起辅助作用的要略写,这是一般的作文常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对文章详写的内容,要作重点分析讲述,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对次要内容呢?同样,也不可随意放过。我们只要激发学生想象,对略写的地方加以扩充延伸,亦可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
   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情节构思巧妙,内容生动有趣,而且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引人思考、耐人寻味,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种文体,可是故事内容不具体,细节描写不多,因此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围观的人听了那个楚国人的夸口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又会说些什么呢?楚国人被围观的人问得张口结舌时,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最后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课文略点扩充延伸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丰富性。
   四.想象结尾空白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想象和回味。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环节,让学生顺应趋势,以尾为头,用续写的方法把文章内容接着叙述下去,以训练他们思维的丰富性。
   例如,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有的同学就这样续写:南郭先生逃回家乡后,悔恨不已,自己当初真不应该耍小聪明混进宫啊,既荒废了时间,还差点儿丢了性命,到现在什么真本领都没有学到。而且自己走得急,连盘缠都是跟人家借的,一家老小以后靠什么生活呢?刚好,他的好朋友北郭先生得到消息赶来看望他,见到他一副灰心丧气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好朋友啊,今天我是真心来安慰你,希望你重新振作起来。有句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哪儿跌倒,你就该从哪儿爬起来呀!”南郭先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五.思考标点空白
   一篇完整的文章,绝对少不了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所不可缺少的,因而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要说的是具有省略内容或包含深意的省略号。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标点,让学生说出省略掉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
   空白须想象,无言有真言。学生的想象是新奇的,更是可以无限发掘的。教材空白处的适当延伸与拓展迎合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教师如果利用好课文中的空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别有一番洞天,学生的思维在课文空白处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
  
   吴广华,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在课文空白处插上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