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中学生应对多则材料作文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审题偏,离题旨远;对材料缺乏准确到位的分析;分析乱开花,立意不集中;材料照抄照搬,不会结合自己立意的角度简洁概括、灵活运用;开篇语言冗长、不能切中主题;文章中缺乏必要的点题。综合看来,关键是审题问题,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审题方法。
一.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如:(2009全国卷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袜子做为圣诞节的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觉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成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找出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可以写生活的需要是科学发明发现的原动力,写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写矛盾的相互转化,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关键是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抓住转化的契机,变坏事为好事,变不利为有利。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转化的契机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就会有新发现。
二.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作文的立意所在。如:
(2007全国卷Ⅱ)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但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治疗了。华南农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们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但不久她被查出来患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纷纷给小李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解析】两则材料说的都是资助贫困学生,第一则材料中丛飞资助的在本地已经完成学业的学生知恩不报,没有学会帮助别人;而第二则材料中受资助的小学生却懂得知恩图报,学会帮助别人。这就告诉我们: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只接受资助,不想尽任何责任,这是道德的缺失,这样的捐助没有太大的价值。
三.辩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论述时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去做一件合理的事情,从此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免不了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精彩。
【解析】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活得精彩。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生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
如果学会了以上这些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到的作文就不是难事了。
姜悦,教师,现居吉林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