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903

[ 赵艳艳 文选 ]   

六有互助教学模式浅探

◇ 赵艳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人格是时代赋予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的独立性,它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能有别出心裁、独具特色的结论,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这就要鼓励学生做到不唯书是信,不唯上是从,敢于怀疑已经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笔者借鉴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了一套六有互助的教学模式。
   六有互助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六个环节,即教师一有组织学习,二有方法点拨,三有知识拓深;学生一有设疑自探、二有互助解疑、三有质疑生成。而这六个环节在教学中又是互相渗透的。
   第一个环节是组织学习、设疑自探。课一开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再做补充,形成由几个具体问题组成的自探提纲。然后教师围绕这些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个环节既是课堂导入的过程,也是确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过程。
   第二个环节是方法点拨、互助解疑。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助的方式,检查前面的自探情况,这里要解的“疑”既包括设疑自探中所设的疑,也包括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的疑问。
   这一环节一般遵循“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对于优等生仍然回答不了的问题,就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讨论后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错易混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以上两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在同一课堂中反复出现,如设疑自探一、互助解疑一、设疑自探二、互助解疑二等等。
   第三个环节是知识拓深、质疑生成。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让不同的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知识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引导学生自己解答,从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就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这里的质疑就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深化和拓展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期。
   最后是拓展生成。先由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通过展示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再予以补充。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思归纳。例如笔者在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先出示课文题目,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几位学生先后提出了一些问题:福楼拜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呢?他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呢?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呢……接着笔者又做了一些补充和归纳,形成了由几个主要问题组成的自探提纲。然后学生再看课本独立思考,通过自探来回答这些问题。接着笔者按照六有互助的程序继续进行。老师讲的时间并不多,而是尽力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和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很积极主动。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探索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拓展运用时选了这样一个练习:抓住班里你熟悉的人物特征来刻画,然后交流,由其他同学来猜,结果是100%的对号入座。
   这种教学模式是从设疑自探开始,到课堂中进行质疑辨析,再到拓展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六有互助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传统的课堂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而六有互助的课堂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当然学生提的问题不一定能提到点子上,不要紧,慢慢来,渐渐地就会提问题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师设问,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学生提问,他的思维就处于主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
   这一教学模式的施行,不仅带来了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学习,使教师的专业水平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同。
  
   赵艳艳,教师,现居山东胶州。

六有互助教学模式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