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国家教育权威机构和语文教育专家都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教材为例子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吸取文本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的关键词句、精妙之处加以揣摩和辨析,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呢?我在实践积累后发现,语言品味是有法可循的。如果方法得当,阅读名著会如品醇酒,越品越香。
一.比较法
我在教学《秋天》时,要求学生品读最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我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纷纷说“飘”字更好,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我进一步追问:“伐木声”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你觉得用“飘”合理吗?学生一时语塞,我适时点拨:这是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营造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正如《紫藤萝瀑布》中把嗅觉的香气视觉化: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种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是哪一种修辞呢?学生恍然,齐喊:通感。通过比较品赏,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同时也加深了对修辞方法——通感的理解。
二.情境体验法
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绝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相反,作者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了进一步领悟本文景物描写的高明之处,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我在上本课时,要求学生寻找描写环境的语句,然后将描写环境的句子改成了诗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月明风清的夜晚/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这里,看似简单的改变,却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进一步体现了孙犁“诗化小说”抒情味浓的特点,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对小说的环境描写、对作者的深切情怀都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三.生活体验法
一位老师在上《春》一课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1: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1:抚摸过。
师:你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1:有时肚子不舒服,妈妈就用手轻轻揉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
生2:还通过对泥土气息、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写出春风的温暖、柔和。
师:为什么花香鸟语、牧童笛声能体现春风的温暖柔和?
生2:语塞
师:如果刮的是狂风,飞沙走石,风中会不会有这种泥土花草香和“婉转”的曲子?
生2(恍然):是因为春风的温暖柔和才会有这样的香气和音乐。
师:这就是侧面描写。语言表面上看似千变万化,但实际上字字句句都围绕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展开,如同风筝飞得再高,却有一线在手,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这位老师立足文本,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深了学生对散文语言的理解。
四.朗读品味法
《木兰诗》第六段是“还家团聚”,学生们认为应读出“喜悦之情”。学生读来语调欢快。教师问:“是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读出了?”学生们开始沉思,经过小组讨论,认为开始的“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渲染了喜迎的气氛,应读得欢快。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认为开始要快读,表现木兰在“开”“坐”“脱”中急切回家的感觉;后来要慢吟,在“著”“理”“帖”中细细体味木兰恢复女儿身的温柔。“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认为要读出惊叹之情:英雄竟是女儿身!这段美文,一波三折,读来情致百生。学生在朗读中细腻、深刻地理解了花木兰,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丽。
当然,语言品味的方法很多,语文课堂应重视语言的品味,名著如醇酒,越品越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刘秀云,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