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先生说过:“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最好是合适的点拨。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认为,点拨主要有适时点拨、适量点拨、适度点拨。
一.适时点拨
学习之前,合适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为学》前,我是这样进行点拨的: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过困难,有了困难不怕,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只要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但如果我们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说明容易和困难这两方面可以互相转化,关键是什么呢?”
“做!”
“同样的,天下的任何事情都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分。如果我们去做了,困难也就变得容易了;不做,容易的也变得困难,关键也在一个‘做’字!”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你是古代的人,怎样讲我刚才的话呢?”
至此,学生们恍然大悟,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读书……
课后,学生对我说:“没想到学古文这么容易!”
俄国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可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适时点拨的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我们应及时指点思考的途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
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的思维误人歧途时,我们要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适量点拨
课堂上我们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学生搞懂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
讲小说《孔乙己》时,我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站着喝酒”说明什么?“穿长衫”说明什么?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至于重点段的点拨教学,我认为重点段落之所以成为重点,一是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一般为主题所在;二是结构严谨,用词凝练,好词佳句多,因而重点段落也常常是难点段落。在教学中每课选定一个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并且进行合适的点拨。这样做效果很好: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突出了重点,攻克了难点,就能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如果每课寻求一个重点段落集中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分析好段落,会对段落写作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我带领学生推敲那句“桃树杏树李树,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对一个“闹”字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生引向审美阅读轨道。通过点拨,学生不仅感到春的温暖,而且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春的声音,春的舞蹈,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蜂飞蝶舞的美,体会了春天那种温暖、欣悦的美好感受。
适度点拨还表现在老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的差异而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通俗的说,就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交给优秀的学生来解决,由于难度较大,优秀学生也不敢掉以轻心,让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自己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上课更加认真,也避免了他们因问题浅显而滋长骄傲的情绪。较浅显的问题,让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回答,这样,能让他们正确回答问题,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激发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之一,只有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出发,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总之,点拨是一粒火种,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点拨是一束光,学生在黑暗中束手无策时,教师帮助拨开迷雾;点拨是一根导索,在学生的思维误人歧途时,把学生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艺术化的点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王雪芹,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