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学校又何尝不是如此?三年一个轮次,学生的情况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从一个学段过渡到另一个学段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因为理念的更新、教材的更迭、教师的更换、学法的更张而在语文的学习中产生种种不适应。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视而不见,漠然置之?还是自我宽慰,让时间自己去解决?抑或是寻找原因尽快帮助学生去消除这种种不适应?相信每一个负责任的老师都会选择最后一种办法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得不对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索,摸索出一些办法,让我们的学生尽快从新学段的语文学习的不适应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快、更好地走上轨道。
一.树立学段意识是落实衔接工作的前提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将学生求学的过程笼统分为小学、初中、高中,教学上通常也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既不问来路,也不问去向。这样做,在各有各的教学大纲的背景下,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很少有人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在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和初中的语文使用着同一本《语文课程标准》,九年的语文学习被明确的划分为四个学段,在一个总目标下,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阶段目标和任务,它们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整体,后一个学段的目标和任务是在前一个学段的目标和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来展开的。这样一来,如果后一学段的教师对前个学段的目标、任务、内容了然于心的话,就会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若教师一无所知,只知道在自己习惯了的轨道上滑行,等待我们的也许就是事倍功半了。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树立学段意识,明了学段与学段有一种继承的关系,从而注意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努力使教学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整体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开始就走得比较顺利。
二.做好调查分析是落实衔接工作的的基础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它告诉我们,要使学段之间的语文学习尽快的衔接起来,“知己”还不行,还得要“知彼”。因此在本学期,为了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有深入、细致的了解,笔者特地设计了一份《七年级新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内有43个问题,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语文学习环境的了解。一是学生家庭情况:父母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和日常工作时间,过往是否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此类调查主要想了解该生家长在今后是不是可以对该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和是否有提供帮助的可能;二是学生语文学习环境:家长业余时间的打发方式,是否有藏书,有多少,主要类型,家庭是否订有报刊杂志,是否办有借书证和借阅图书,是否会有意识地去参加各种类型的讲座、听音乐会、观看展览和电影,是否有旅行生活,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此类调查主要想了解我们在指导该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到底有多少可资利用的资源。
2、对学生语文学习历史的了解。一是学生自身习惯:是否备有字典(词典),是否会预习、复习、记课堂笔记,是否会课外阅读,课余时间的活动的选择方式等等。此类调查主要想知道学生有哪些习惯可以利用,哪些需要修正,哪些需要重建。二是过往教师情况:被调查者对自己语文老师的评价及原因,语文老师的授课程序,内容及学生评价,语文老师的作业布置的类型、次数、批改方式及学生评价,语文老师会否要求课外阅读和对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语文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内容和方式。此类调查主要想从中知道我们在即将开始的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避免过往的失误。
3、对学生语文学习诉求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式等的期盼和对作业的次数,批改方式,类型的承受程度。此类调查主要想把握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究竟有何诉求,以使我们的教学能从伊始就和学生达成一个大致的默契,尽量避免由于教师的不慎操作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冷漠甚至对立。
三.适时贯穿教学是落实衔接的关键
学段衔接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人、因时、因教材内容的不同,适时的做好教学的衔接。根据笔者一个学期以来的摸索,大致上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学段之间的衔接:
1、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教学衔接,在笔者看来,首先应该是教学内容上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的老师也做了有意的探索和实践,但在大多数人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注意了课文、练习的挖掘而忽视了教材中其它组成部分的利用(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文表述),或者只注意现行文本的挖掘而忽视以往文本的利用(学段起始年级尤甚),特别是后者,无意识间就浪费了不少的教学资源。须知1——6年级的学生是学了大量的优秀诗文的,这些优秀诗文不啻是我们做好教学衔接的极好素材。例如在七(上)《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白居易的《忆江南》导入,要学生想想为什么白居易对江南念念不忘,让学生以江南名城苏杭进行说明,这就牵出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六年级课文),然后由“浓妆”、“淡抹”的不同,引出《钱塘湖春行》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联系和比较,既对新课加深了理解,又让学生复习了以往的知识。如果没有衔接的意识的话,以往的知识就可能变成休眠的状态。更主要的是,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可以让学生对新学段的语文学习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学生对学科的认同感。当然,想要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对前一个学段所学内容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
2、教学策略上的衔接。面对新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是一件颇费心思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做好了前期的调查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如果我们选择那些在调查分析过程中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作为学段起始阶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仅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也容易获得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有此基础,再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面临的困难和抵触,相对也容易解决了。
3、课程目标上的衔接。我们常常说学生不喜欢语文是他们对语文没有兴趣。其实,学生不是天生就对语文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背后,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学段的起始阶段中,一没有对上一个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过学习并与本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教学衔接的起点和契合点;二没有对学生个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上一个学段的课程目标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学段起始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就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猜度来教学了,至于这种教学离学生的实际到底有多少距离则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们在开始学段起始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既要对上一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了然于心,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新学段的课程目标。假如我们在对学生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学生的现有语文程度低于上一个学段的课程目标,我们就不能简单直接套用现学段的课程目标,而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将起始阶段的课程目标放到学生现有的语文程度上来。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新学段的语文学习上“软着陆”,从而获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的认同感,设若要“硬起飞”的话,等待我们的只怕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更大恐惧和拒绝。
陈卫平,教师,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