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
一.把握原则,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说工具性就是指要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而谈人文性,就注重了语文学科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同时兼顾语文学科的两个特点。过于注重工具性则会在备课中过多关注语言及文本存在的形式,过于注重人文性则会在备课中更关注内容。深度的备课和文本解读应该是兼容文本的形式与内容的,只有这样才不会“课”走偏锋。
二.确定标准:准确、深刻、独到
如何做到准确解读文本?首先,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作者为什么写。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准确解读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因为在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其次,站在编者的角度,考虑编者为什么编选。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按主题划分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把文本放入单元教学内容中去考虑,可以更准确地触摸到文本的教学方向。再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可学些什么。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困难?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怎样?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教什么?只有这样换个角度看文本的解读,才可以给课堂教学目标更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做到文本解读的深刻和独到?教师对文本深刻、独到的解读首先是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其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多元与一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这篇文章独有的特色。
三.找准起点: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产生的兴奋点、疑惑点、功利心
评价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会有不少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存在少慢差费的弊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课堂上我们教了许多不必教学的内容。常规的备课,教师多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备课,而备学生不够充分。我们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教学内容,而对学生在这一知识领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缺少必要的思考,教学起点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课堂效率。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马骉老师教《荷花淀》难以确定长文短教的教学点,便向学生调查他们的兴趣所在,结果“传神的人物对话”这一答案激活了老师的思维,也成就了一节成功的课。面对一篇文章需要讲什么,不需要讲什么,什么该重点教学,什么是教学难点,最准确的答案在学生那里。“一个高明的老师眼睛是盯着学生的”,以学定教,起点准确,目标才可以更准确。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先问“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再问“什么知识可以不教”,最后确定“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三个环节下来不属于语文的没有了。我们大多数人作为重点教学却是学生自己都能学会的死海的名称由来,文章的说明方法,确数约数问题也轻松解决了,“科学小品文”这一属于这篇文章独有的教学重难点也讲深讲透了,多么高明的教学设计!成功的原因在哪里?教师眼中有学生,“贴”着学生行走的课才可以成为好课,“贴”着学生解读文本,才可以更添课堂的实效。
四.寻求突破口:字词句、形式、文体、核心
文本的深度解读在于主题的挖掘,也在于对文本“怎么写”这一问题的全面把握。我们教一篇文章不是要教他的共性,而是要教出它的独有的特点,所以,关注形式来发挥文本作为唯一性文本所具有的工具作用大有必要。
(一)关于字词句。语言文字是文本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学语文不能离开字词句。所以谭轶斌老师说“字词句是语文的‘细胞’”;马骉老师则称教语文“语言是非下功夫不可的”。当下我们都意识到了字词句教学的重要性,进而课堂教学中“赏析语言”已成了约定俗成的教学环节。反思我们的字词句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于不深刻、不系统。为赏析语言而赏析语言,为讲字词句而讲字词句,不能将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相联系,造成点拨无方向,教学不深刻;不能将字词句放置于全文去思考,造成点点散落,教学不系统。正确的做法是既要讲透字词句的表层意思,也要将字词句立足于全篇根据全篇前后的联系,对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加以理解,讲出言语的特殊性,体现语境中的具体性。
教师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基础上,含英咀华,往往可以发现一篇文章中会有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串起全篇撬动全文教学的。教《背影》,教我们都意识到的“缩”、“探”、“倾”等动词中蕴含的父爱的同时,可以特别关注“黑色”、“黑布”、“深青色”等词语的教学。“为什么是黑色”“为什么是布”两个问题引出文章开头对于家庭背景部分的学习,引申出关于父子情深这一主题的深度理解。教鲁迅的《药》,可以扣住众人谈话的场面,抓住一个“疯了”由点到面,老中青三代人思想的愚昧落后便不言而喻了,众生愚昧的深度和广度就因一个词的提携而跃然纸上了。
(二)文本形式。“形式是语文的根基。”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对文本形式的把握,语文就失去了特质。比如《邓稼先》一文的小标题形式,就应当成为我们备课视野的焦点。教《春》一文,我们也应该关注文章写作的视角,关注文本的结构。文中五幅画面按由下而上的写作顺序,而每一幅画面又按由上而下的写作顺序形成的“垂柳式”的文章结构形式只属于《春》一文,抓住了这一点,便发挥了文本特例的教学作用。
(三)关于文体。“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我们说文体,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教文体,而是说教师心中要有文体的意识,因为“文体是体现‘语文’的元素。”说起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说学生作文“四不像”;设计语文课堂便是习惯了的“整体感知——语言赏析——深度研读”。如此学与教的问题的出现和我们平时教学中文本文体意识的淡漠不无干系。文体不同,主题的呈现形态便不一样;文体不同,其表达方式,结构形式,题材选择都会不同。文体论解读的主要方法有一下几种:把握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具体到某一篇课文的教学切入,小说可从环境、情节、人物、开头结尾的方式切入;散文可以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寓人等表现手法切入。比如解读《孔乙己》就不能不剖析孔乙己的性格,解读《白杨礼赞》就要抓住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阅读教学中,讲清文体有助于学生更准确透彻地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布局谋篇和感情的表达。
(四)关于核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并且从作者写作和编者选择的角度考虑,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唯一性,我们的教学中,就应当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凸现这一篇课文中所隐含语文核心价值。在这一点上,郑桂华老师认为核心价值重在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即通过这一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适当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社会生活认识价值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从而“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比如郑老师教《安塞腰鼓》就教文章句式与思想感情表达的关系;教《拿来主义》就抓形象说理,个性表达;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就教科学小品文的特点。这些独到的教学设计都在语文课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者对课文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理念的落实,方法的借鉴,创意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教者对课文的合理解读才能展开。只有对课文进行了合理的解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教学的本质。
杨秀雯,教师,现居山东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