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形式的演变呈现出这样的趋势:由“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进而到“新材料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它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某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作文围绕提炼的观点展开,一般有文体限制,行文中要引述材料(原文照录或转述)。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为了引出“话题”,作文围绕“话题”范围展开。新材料作文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立意可以选择材料的某一侧面,行文中引述原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
新材料作文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1、按材料的呈现方式分:叙述性材料,论辩性材料(即关系性材料),比喻性材料;2、按材料的数量分:单项材料,多项材料(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异中辨异 互补叠加);3、按材料的内容分:关注自我(小我),关注人生(大我),关注社会(由人到社会)。本文主要探讨叙述性材料、关系性材料和比喻性材料作文的审题。
一.叙述性材料的审题
大凡叙事来源于现象,这个现象可以说是果,分析材料时就要追究为何产生这个结果。所以叙述性材料的审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由果溯因法”。第一步:从结果入手;第二步:找出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第三步:组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示例①: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简单:拿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闯入落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地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收紧。孔愈紧,马嘉鱼愈被激怒,瞪起鱼眼,张开背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结果被牢牢卡死,结果为渔民所获。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马嘉鱼死了。第二步:找出原因(关键句),不爱转弯,不思改变。第三步:组成观点句,马嘉鱼从不转弯,结果为渔民所获。
所以对这则叙述性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拐个弯,可以天堑变通途”或者“灵活变通,会柳暗花明”。
示例②:2011年辽宁卷的高考作文题。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这也是一则叙述性材料。固然可以作多元性分析,但现在我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剖析,对于这件事,其结果是学生们的回答大多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数人对教授的话深信不疑,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透露了对权威的绝对信任甚至崇拜的心理。稍作思考就能得出材料的观点:盲目跟从就有可能迷失自己,或者诸如“要有怀疑的精神”“不要囿于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此类的立意。
二.关系性材料的审题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2010年高考北京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是一个并列共存关系的话题,做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不是全部关系。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
三.比喻性材料的审题
比喻类命题作文,这几年经常考查,一是它符合作文的含蓄性的要求;二是其写作的覆盖面广,选材十分丰富。如:买镜(2006年湖北卷),雕琢心中的天使(2006年广东卷),丹麦人钓鱼(2010年上海),袁隆平的种稻感受(2011年福建)。
比喻型话题审题有三条原则:1、比喻性材料审题的核心是转化,找出本体。这就要对喻体的特点把握准,找本体时要有相似点。把本体找出后,可以试着改成一个明喻来验证,并且这个喻体要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要有整体意识,不要只抓住一点不放;3、比喻型的话题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到理解的突破口。材料就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喻的。当拿不准本体时,所举事例尽可能要和材料包含的道理相同。
示例③:星光
审题思路:⑴本体:星光,是星星发射的或反照的光辉。可以认为它微弱也可以认为它灿烂,星光可以给人带来光明,也可以给人指路。⑵比喻义:星光可以指希望,可以指信念,可以指由小到大的团结精神,可以指对历史灿烂星河伟大人物的讴歌,可以指平凡人不平凡的业绩,也可以写为追星不可丧失自己的星光,自己就是一颗星等。
比喻类的题目,我们若寻找出其比喻意义,也就找出了文章立意所在。要想找出比喻意义,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其本义及作用等。行文要由实(物具体特点、实指的意思,引题)到虚(类似的比喻象征的事物事理、虚指的意思,重点)。
示例④:2006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该题可以按如下方面进行构思:1、题目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比喻性话题作文。2、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雕琢的特点(怎样雕琢)是“一刀一刀地雕琢”,因此雕琢是创造的过程,是完善和逐步实现的过程。3、天使——①现多比喻天真可爱、给人带来幸福欢乐的人(多指女子或小孩);②天子的使者。天使的特点是可爱的、在心中的,是人们心里想要的美好的东西。4、话题可以理解为:心中美好的奋斗目标经过用心雕琢后变成美好的现实。5、立意时可以写成我的一个藏在心里美好的目标(心中要有天使),经过自己慢慢的创造变成了现实天使。可引申为成功的果实从来都不会摆在那里等待人来发现,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在心中勾画一个健康、富有、快乐的未来,然后用行动和顽强不停地去追求。
总之,不管什么样的作文材料,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仔细品读,联系现实就能找出最佳立意点。
李何云、来五星,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