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美,千姿百态,中学生写亲情类的文章,一般是借助一些具体的事和情景,而选择的这些事并不一定要记叙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时捕捉住生活或人物的典型,用从容的笔触、细腻的语言,同样能表达出那份刻骨铭心的情感。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一段恰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人物形象真正“立”起来。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中追思母亲的叙述方式堪为范本。
1.洞幽烛微显心理
(1)“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不敢问。”
作为自己生命和精神延续的儿子,二十多岁时高位截瘫,母亲的世界瞬间倒塌,母亲忧心忡忡,心力交瘁。“想问”表明母亲想了解儿子的状态,想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但更“不敢问”,因为怕一问会刺伤儿子敏感而脆弱的自尊,那是一种年迈的母亲对身残的儿子的舐犊之爱。母亲表达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本是自然而然的事,“犹犹豫豫”表现了母亲那样一种艰难窘迫的心理,读罢让人心酸心碎。
(2)“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
这是史铁生对母亲心理的设想,“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形象地突出了时间之长和母亲始终在焦虑和痛苦中煎熬,昼夜交替,循环往复。“我”所承受的是“我”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儿子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神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这么走。母亲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冷漠的内心;母亲是一种力量,给了自己生命的韧性。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如此令人震撼的母爱。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心理也是变化着的,灵活运用心理描写,才能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
如王雨婷同学的《杨柳依依,清明之思》:“虽说是去扫墓,不过我的心情依旧挺好的,一路上又蹦又跳的,初春的田野透着一股清新的自然的美,它不似夏天的狂野,秋天的萧瑟,冬天的冷傲,它是淡淡的,好似闺阁中的小女儿一般,清新中带着羞怯。”“到了墓地,原有的喜悦瞬间被一股淡淡的忧伤所取代,一片墓地,长年都没有人照顾,一年中也就只有那么几天有生气,基本上每个坟头都长满了青草,一片萧索,心中蓦地一沉,这里,总有一天,也会成为自己的栖身之所吧,一抔黄土,埋住所有的悲欢离合,莫名的惆怅。”初春,一切都是萌动着生机,小姑娘在去扫墓的路上看到美景,心情跟踏青一样的舒畅,可到了墓地,看到一片肃穆之景,飞扬的心沉淀了下来,由此引发对亲情、生命的思考。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所蕴含的情感,善于捕捉自己内心的每一次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特定的场景会有特定的心理表现,一定要洞幽烛微写出细微的心理变化。
2.举手投足真情露
(1)“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看着我摇车拐出了小院。”
“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地转身回去。”
“过了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无言”、“看着”,母亲最终还是不忍心惊动儿子,默默地送儿子出门,默默地忍受着担忧。“悄悄”、“缓缓”这两个动作表现出在多年重复的无声的行动中,所压抑的是极度的担忧,而显露出的则是对儿子的深切理解。大音希声,大爱无形,母爱就是这么悄无声息地流进作者的视野,又悄无声息地淡出。
(2)“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势……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母亲就那么站着,沉浸在看不见我的世界里,专注而深情,思念而焦虑。此时母亲的内心活动应该是丰富的,她也许在想要不要跟去地坛,也许在想瘫截的要是自己就好了,也许在想儿子出去要是能想通就好了……但史铁生并没有直接描写出母亲丰富细腻的心理,而是采用了这样一个凝止的动作,把千言万语化为一个一如既往的凝眸。于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这样一种细节描写更让人感到意蕴无穷。
(3)“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是在寻海上的一条船。”
“步履茫然又急迫”,“母亲走了多少焦灼的路”。
这三句动作描写都运用了修辞。偌大的园子,倔强而又不懂事的儿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沉痛的世界里,母亲像大海捞针一般,安静地行走在荒寂之中,孤独无助,即使明知儿子看到自己也不会出现,但还是要“端着眼镜”寻找,茫然但又执着,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步履有轻盈、沉重,路有远近,但这里却用“茫然”、“急迫”、“焦灼”,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母亲兼着痛苦与惊恐的心情,更表达出儿子心中的愧疚之情。
人物的动作,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因此要善于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得形象鲜明。有时摄取一个细小动作,把它凝止、延长、放大,虽然不会惊天地,但就会像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余味无穷,并且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姜静文同学的《那段普通的日子》里写自己和奶奶抛秧的场景,“半蹲着身子,手不断摸索着,额上的汗珠争先恐后地划越脸颊的弧度,蹦落在嫩绿秧苗上……终于摸到秧底,我集全力于臂膀,一用力,秧絮随着噼哩叭啦的撕裂声渐渐升起,坠落在不远处,细长的根须从缝隙中钻出……”“奶奶身体不太好,但却少不了她。奶奶负责秧盘运输。当我正拔得腰酸背痛时,往田头一瞥,便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摇晃着往这边走来,小路是不平坦的,也许是车轮陷进了泥坑里,那个身影又顿住了,前曲着向前……她放下拖车,快速地迈开细腿,秧苗彼此依靠,相互拥抱,一盘一盘绻缩在拖车里,很快堆成了小山。她的身子又一次前躯,手上青筋暴露,后脚鞋底陷入湿土。我赶紧走上去,沾满泥土的双手,紧贴在后部,艰难地迈开步子,她先是一顿,随后和着我的节拍稳稳向前”。这是一段非常真实的典型的农村劳动场面的描写,用一系列的动词把劳动的艰辛刻画了出来,“从早晨到中午,再加上下午,无数次与泥土亲吻,与阳光交心,家里田里来回奔波,腰酸背痛,但我知道这些都是植秧过程中微不足道的强度。”正是抓住了这些动作细节,小作者才珍惜身边的亲情,并带上他们的希望,坚定踏实地走在求学的路上。
生活是一切的土壤,是学生创作的土壤,是人类思想的土壤,我们的学生虽不能如史铁生那样既有洗尽铅华的朴素,又有随心所欲的华丽本色,但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最有益的东西,从而对怎样写出跌宕摇曳、绚丽迷人的亲情文章有新的认识。
3.声如其人胸臆抒
“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质朴的母亲,没有呼天抢地地怨天尤人,没有惊天动地地讲述大道理,一句朴素的语言蕴含了博大深沉的爱,母亲用她的坚忍,用她顽强的生活态度,创造了儿子的生命奇迹。鱼说:“你不能看见我的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可以感觉你的泪,因为你在我的心里。”只是很多年之后,史铁生才渐渐读懂,“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请与嘱咐”。
古语云:“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不同的场景,人物会因心境的不同而说出不同的话语,这些不同的话语就透露出人物特定的内心世界。
如尤星煜同学的《对话》,“她一脸委屈,嘟着嘴说:‘自从位置和你的调开以后,就没有人帮我剪了,自己剪得又丑,只好这样啦!’我猛然一惊,是呀,于是答应中午帮她剪。”“‘嘘——’我伸出食指,移到她的唇前。无须言明,无声的对话。看阳光,美丽。有些话语,不必说出口,彼此了解,足矣。阳光四溢的季节,有些情感,弥足珍贵。‘姐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似乎很难真正用这两个字来形容。然而我相信,一旦赤诚相待,心与心的交流便毫无阻碍,也许,等到‘白发渔樵江渚上’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很清楚很自豪地记得:你是我真诚的朋友。”亲情,是抽象的,生活中它往往寄托着一种形式。亲情类文章的写作,大家运用的都是司空见惯的素材,但要学会抓住生活的真实,一件剪指甲的小事情突显姐妹情深,不一定要大段互诉衷肠,真实生活的语言,同样极具表现性,同样能突显情感。
法国作家塞尚说过:“天堂就在细节之中。”在体现亲情的关键环节运用细节描写,就会写出亲情的至纯至善至美。正如史铁生对母亲的爱是深沉的,对母亲的怀念是伤痛狂热的,他抓住几个典型的细节来表现母亲爱心的深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文章通过心理、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再加上精妙的修辞,贴切的词语,使得母爱的博大与深切慢慢凸现出来。“虽谓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正是这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作者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情感火山,才叫我们经久不息地体验着情感波涛。
重读史铁生,让我们对亲情、苦难、生命的存在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着史铁生对生活认识的深刻,对亲情描写的多样,陶行知先生对生活的点拨,学生们的思想、亲情的描写一定会沿着大师们走过的痕迹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王佳,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