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对那些隐藏在历史帘幕后的各色人物的发掘和再创作。学生在读《史记》的时候,最感兴趣的也是里面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人生际遇。所以,在讲读《史记》的时候,不应把它割裂为一个一个故事而要抓住人物性格命运这条主线。
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也应该和学生在这个线索上,一起去感受那些风云变幻时代里激动人心的故事。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中,处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故事时就以蔺相如的命运为线索把课文串联起来。我向学生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蔺相如是如何平步青云、位及公卿的。这个问题设计的理由:一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确是蔺相如由布衣到上卿的台阶,是能集中体现蔺相如这个人物性格和内在品质的主要事件。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对课文的理解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在寻找答案的同时能较为深刻的感受这个人物;二是我们的学生大多十六七岁,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对一个人的人生际遇如何、建立怎样的功业会比较感兴趣。如果这时老师能给予好的指导,那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过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要注意化难为易,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原句回答,这就避免了只用一些概念性的词来虚化人物,做到了和文本紧密结合。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这篇课文作为《史记》中的精彩篇章的确耐得一次次地去品读它,每次和学生们一起去读它,我都会对这个故事进行不同的思考。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理解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在穿越历史烟尘的同时有清醒的头脑和较为独特的眼光。所谓“读史以明智”,不仅指历史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经验教训,还有读史时形成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命运的独立思考。如果我们品读历史只是对某个历史人物顶礼膜拜,做他的“小粉丝”,那就失去了读史的意义。
在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能对这段历史进行思考的时候,我把这篇课文和一句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都能指出:所谓“谋事在人”指的是,蔺相如个人在赵国两大外交事件中的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赵国“不辱于诸侯”保持了大国的尊严。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勇敢、机智、爱国和积极把握自己命运等内在素质,这些的确是一个人能成功的先决条件。蔺相如的这些优秀的品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还有“成事在天”这一部分强调外界因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只是略微提到蔺相如成功的外界因素如赵国的国力,廉颇的军事支援和秦王的政治考虑等,但我觉得这是这篇课文不能被忽略的地方。因为“完璧归赵”的影响,课本上有明显的交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不知学生自己读会不会注意到这些血淋淋的句子,注意到这些句子的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完璧归赵对于赵国而言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逞一时之快却使国家人民蒙受巨大的灾难。难道“完璧归赵”仅仅成就了蔺相如的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从赵国的角度讲“完璧归赵”其实并不那么成功,得罪了秦国,没有实现当初预定的外交目标。也是因为“完璧归赵”的失败才有了后面的“渑池会”,赵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冒险入秦,赵国面临失去君主的更大危险。
当然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他那力挽狂澜般的智慧和勇气再次保住了赵国的尊严,又在廉颇的军事保护下和赵王全身而退。但渑池会的结果如何?课文中没有交代,不过大家都知道秦国坑杀赵国三十万人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如此深的积怨也许就起始于秦王受辱的渑池会。老师不可能把这些问题都抛给学生,但是可以启发学生站到更高一点的角度看问题,更加理性地看待蔺相如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课下思考一下个人建功立业和国家的关系。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让学生感知两个英雄人物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史记》,教师着眼于它的人文性的目的是通过它的精彩篇章,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依据语文教材,还要求教师跳出教参的束缚,敢于自己独立思考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不断深入探究文本。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习惯也就容易养成,阅读理解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李卉,教师,现居山东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