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学要想取得高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如同埋藏在学生心中的烟花,教师就是点燃者。如果教师能将烟花点燃,学生的思维就会腾空而起,异彩纷呈,语文课堂也就亮了起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扎根生活,学会观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语文源自于生活,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甚至是学生常见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语文教学应扎根于生活,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生活,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如在教学《找春天》时,正值早春,我先布置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并特意在课堂上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春天,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由此看来,将生活引入教学,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二.再现生活,学会思考
生活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如果缺少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索,语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作为教师一定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再现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例如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由于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这种教学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既有感知又有感悟,从而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了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此外,还可以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资料,加之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来帮助学生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进行重点观察,帮助学生完成头脑表象的多次积累,为学生的再次情感体验创设条件,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突破教学难点。
三.升华生活,学会运用
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课堂,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
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的思想情感。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遇事不冷静。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争吵》一课后,我组织学生联系自己及周围的实际生活谈体会和收获。学生们都对克莱谛的宽容大度表示钦佩,都认为应该向克莱谛学习。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要和同学和睦相处。这种以身边切实的事例来开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是树,生活是根,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自觉性,从而更好地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智者。
刘方玲,教师,现居山东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