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894

  

以学生的说激活课堂

◇ 曹旭东 龙美蓉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笔者紧跟课程改革新形势,不断实行课堂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笔者坚持进行“培养学生的口才”课题实验,并结合自己悟出的“点讲法”进行教学,即采用“一读、二疑、三议、四结、五用”的教学程序,在每个程序中教师只是起点拨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以《马说》为课例来说明
   这堂课中,老师讲的时间是在8——10分钟之间,其它时间都由学生支配,但这个时间并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放羊,而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讨论发言,提出问题,课堂井井有条。
   首先是教师导入,由我国文革中曾经不重视人才,导致落后于别人几十年及至上百年的事例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堂(约2分钟)。然后,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正音正字,接着,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以一个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主题:课文中所说的千里马、伯乐与人才有什么关系?
   接着,学生针对课文,围绕千里马、伯乐,进行质疑提问,所提出的问题经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点拨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有争议的问题记下来展开辩论。这样能充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口才能力,并能很轻松地学好课文,把握其主题,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
   学生在本堂课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很好地投入了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提的问题都是很有建设性的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上讲台,标新立异,七嘴八舌的构想。如:本篇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不幸遭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千里马比喻人才,而人才对社会发展很重要,那么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不是因为作者韩愈自己有着同样的遭遇?当时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在弄清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学生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文章以千里马喻人才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不以别的动物来比喻呢?—学生马上起来回答:“因为是用来比喻人才,我觉得用马而且是千里马来比喻最合适,符合比喻的要求,总不能用驴来比喻吧!至于写作手法应该是借物寓意吧!另外,我想提一个问题,我们来共同探讨:全文共用了十一个‘不’字,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多缜密的思维,多仔细的观察,多好的提问!我们的学生能这样来探求知识,这就是笔者认为最满意的一堂课的原因。他的回答令同学们心服口服,且诙谐十足,他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有这么多‘不’?”“为什么用十一个不?”……最后学生回答:“这十—个‘不’是围绕‘不知马’写出了千里马的不幸遭遇,从而揭示了统治者不知马,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可见这些‘不’与中心是紧密相关的。”
   另一学生提出:“我认为韩愈有点自私,此文纯粹为了发泄私愤,仅仅是因为自己没得到重用,才写这篇文章!而且他还有点狂妄自大,他凭什么说自己是人才?”对这样的学生,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权威,不唯书,敢于标新立异。这节课学生十分活跃,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如:1、文中揭示中心主要的一句是哪一句?2,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不赞同!因为也许在伯乐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千里马在了。3、文章第三段的结尾含“也”字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气呢?4、“骈死”的“骈”是什么意思,“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这个“奴隶”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奴隶社会那种奴隶?
   通过学生的说以及老师在此过程中的点拨,学生学的目标,老师教的目标都在轻松、和谐、活泼的气氛中达到了。对教者而言可谓事半功倍,投资少(这个“投资”仅指课堂上老师的点拨),收获大。
   最后是学生的运用,学以致用嘛!主要布置了两个写作练习题:(任选其一)
   1、千里马自述;2、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上述是一堂课的小结,也是笔者在新课标下实践性语文教学的缩影,这对我的启发很大,这种教与学的改革将是笔者以后长期要坚持的,“路漫漫兮具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如既往地秉承课改精神,争取将教与学有效地结合,完善地结合,创设一种学生乐学,教师善教的局面,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
  
   曹旭东,龙美蓉,教师,现居湖南郴州。

以学生的说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