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平实的语言文字以及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足以使之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
每次教学这篇课文,我都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猫性格的古怪和淘气可爱,进而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次,我改变了教学思路,从“作者对猫的情感”入手,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谈谈对猫的印象以及作者对它的感情。孩子们的直觉很敏锐,很容易就感知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以“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呢”为本课孩子们探究的主线问题,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自读自悟,以“情感”为基点,自由选择语言材料,在阅读中品悟,在阅读中想像,在阅读中感受爱猫的情感熏陶。
一.抓住语气助词,对比朗读
引导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去掉语气助词读,加上语气助词读,带上儿化音读,不用儿化音读,读着读着,那种藏在文字背后的味道就出来了,你就会感觉到老舍先生不是在写猫,而是在向旁人介绍他家的另一个性格古怪、可爱淘气的“孩子”。透过作者平实的语言可以体会到他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品析重点词语,想象意境
这里主要想谈一谈我对“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句话的解读和处理。
在学生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首先就是通过“小梅花”这个词语体会到老舍对猫的喜爱。小梅花实际上就是猫的脏爪印,在作者眼中,我们认为让人很讨厌的猫的脏爪印就像是一朵美丽的梅花,“爱屋及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猫的喜爱。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只是体会到这一个层次就不再深入理解。但是,当我再次反复朗读这句话之后发现,其实里面可以研读思考的东西还很多。比如作者为什么用“小梅花”而不用“梅花”呢?这里的“小”是不是也能让我们读出什么呢?结合生活实际,有的词语如果加上了“小”字,情感意味就不一样了,例如“瞧这一双手”和“瞧这一双小手”感觉就不一样了,亲切、喜爱之情就溢于言表了。再者,结合前半句,想象当时的情境,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的深度会更广阔。比如,这只猫的动作“跳”“踩”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作者专心写作的时候是最不喜欢被别人打扰的,但正是这个时候,这只猫竟然敢跳上桌子,而这一动作也得到了作者的支持和默许,并且还允许猫在离作者很近的纸上走来走去,这又能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恍然大悟,作者的宠爱让猫的放肆表露无疑,这样“人爱猫,猫亲人”的美好和谐意境就赫然呈现在孩子的脑海中了,此时再次朗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就能水到渠成。学生在品析重点语句的同时,不仅体会到了情感,还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学习到了遣词造句的方法。
三.结合课外资料,补充文本
老舍的《养花》也是一篇通俗易懂的小学语文课文,相同的作者,相似的文笔,可以相机运用。在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孩子的最初感悟就是即使小猫把花都弄得枝折花落了,作者也不会责打它,可见作者很喜欢猫。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相机拓展课外文本,将老舍《养花》中表现作者“爱花如命”的段落让孩子们读一读,比如“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再比如“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下来,菊秧被砸死者约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透过这些课外的文本内容,再结合这篇文章,作者那样的爱花,但此时,作者却不忍且绝不会责打小猫,再次体会、朗读,相信此时孩子们的感悟与理解会和之前有所不同。
总之,通过以上的解读,孩子们不仅感知了猫性格的特点,感悟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感受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爱,文中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正是源于老舍先生那颗美好、善良的心。
有功夫,却又似乎不见功夫,自然天成,这才是为文的最深的功夫呢!
王芳,教师,现居河北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