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939

[ 李庆泉 文选 ]   

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

◇ 李庆泉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语言文字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着人类文明的精华,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教材学习和拓展阅读,系统地、潜移默化地多方面渗透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渗透和熏陶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民族精神,既培养了民族精神又树立了民族自信心。
   首先,立足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优秀篇目,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诸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等等。让学生感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崇高、自强不息和众志成城。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蕴含着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敬畏、尊重和传承。从《诗经》《离骚》到《正气歌》《满江红》《邓稼先》无不弘扬民族文化与精神,民族的苦难与奋斗,民族的耻辱与辉煌。因此,因地制宜,精选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显得非常重要。如《论语十则》《鱼我所欲也》阐述了仁义重于生命的价值观,提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行为准则。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理解古人身上的浩然正气。又如学习关于亭台楼阁的古诗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人从亭台楼阁中传出怎样的心声”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民族精神的培养,启发学生: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王勃的《滕王阁序》;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到杜甫的《登高》;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到王之涣的《登鹤雀楼》,其中无不闪耀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品味诵读,理解分析,不仅能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且能在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坚忍不拔和浩然正气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广开渠道,拓展教学内容,适时引入生活这个源头活水使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语文教材真可谓“半亩方塘”,五千年文明算是“天光云影”,时代特色,生活感悟等即是“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与生活相链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时代内容。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活动,并把故事纳入课堂教学之中,进行讲故事,征文比赛,或举办专题板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青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又如“神六”发射成功,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此外,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大力开展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地方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结合家乡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和“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考察家乡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历史名人和遗迹。引导学生从家乡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角度表达自己的理想。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达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从而将地方传统文化成果转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
   当然,传承民族文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应有博大的胸怀、全球的视野、充满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关怀,并且借此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都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美国的追求自由,不屈不挠的精神;英国的含蓄,公平的绅士风度;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德国的严谨、务实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华民族的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容并蓄,坚忍不拔等等,都是贯穿于古代、现代的传统美德,当代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也值得我们弘扬。让我们的学生在祖国语文文化微风细雨的洗礼中,在灵魂深处生发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以此来壮大自己的生命,升华自己的灵魂!
  
   李庆泉,教师,现居山东单县。

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