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886

[ 丁海蓉 文选 ]   

信息技术与课堂探究式学习模式

◇ 丁海蓉

   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看,网络运用于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旨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链接网络社区的个性化和协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思维、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的热情。
   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老师缺乏整合的方法,没有形成整合的系统模式与方法体系,导致信息技术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首先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规划,教学主题的确定、整合点的选择、评价反馈的方式,都应当以促进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为目标。其中要特别注意整合点的选择。整合点的选择是否准确必须以三个标准来衡量:信息技术支撑手段是否必须、整合点是否能凸显学科的本质、整合的模式是否能解决学科的关键点。整合点选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成败。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规划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是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关键。
   以下谈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三种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一.主题梳理探究模式
   要进行主题梳理探究活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立富有创造性的主题,设置探究目标,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学生通过阅读或上网搜集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得出初步结论,发布研究成果。最后,在老师的引领下,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理性的知识,总结归纳出本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本主题的概念性知识。
   例如,我上一堂网络作文课《于细微处见真情——学习细节描写》之前,为了建立知识储备,形成“细节描写”的概念,我先让学生以“我最喜爱的细节”为主题进行梳理探究,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初识细节——认识何谓细节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整合点:网络信息搜索、演示文稿交流。
   1、课前准备:布置研究课题《我最喜爱的细节》。要求:利用书籍及网络收集并研究文学作品中自己最喜爱的细节,各小组把研究成果做成演示文稿;
   2、课堂交流:各小组发布研究成果,介绍喜欢的细节描写,说明喜欢的原因及得到的的启示,归纳何谓细节及细节描写的方法。
   这种主题式梳理探究成果演示课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深受学生欢迎。但如果课堂没有合理的设计和掌控,就会流于“放羊式”的走过场,核心的主题知识往往会被表面的热闹所掩盖。所以,即使是成果演示课,老师也不应该放弃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应适时地通过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凸显课堂的核心知识。例如:有的学生选的片段就既不是细节,也不是描写。老师及时发现这一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很好地抓住了教学的契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确概念,真正理解什么才是细节描写。
   当然,比起老师规定主题更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选角度研讨并解决问题。这种主题梳理探究模式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推广运用。
   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创设情景,挖掘整合点,构建网络学习环境,回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严密的适合探究学习的教学流程。这样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于细微处见真情——学习细节描写》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深入细节——探讨细节描写的作用和选取细节的原则,转化为写作能力。
   教学方式: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网络教室)
   技术支撑:主题网页、网络互动平台。
   整合点:开辟“写作天地”栏目,开辟“学习超市”栏目。
   教学环节:
   1、情景写作:把第一课时获得的有关细节的概念知识转化。运用于写作实践,在“写作天地”中提交作品,通过网络交流习作。
   2、品评优劣:学生点评网络习作,老师点评优劣;老师展示名家手笔与学生习作对比;讨论名家善用生活细节的妙处。
   3、深入细节:感悟细节描写的作用,归纳选取细节的原则。
   5、学习超市:个性学习,自主拓展,阅读美文,深化知识。
   6、布置作业:提交到“写作天地”,测试评价学习效果,提升描写细节的能力。
   网页课件流程图:
  
   这种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时效性、自主性和交互性强的优势,突破写作教学难以广泛交流、及时讲评的困境,特别适合网络环境下写作课的探究式教学。这堂课开创了生机,和生生、师生交流的新局面。该网页课件获得第六届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课件类二等奖。
   网络课必须让学生在清晰的构架下学习,教师必须预先构建科学的能力体系。一堂优秀的网络课必须由7个环节组成:收集材料——初识概念——实践操作——评价反思——深化概念——自主拓展——能力提升。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探究式学习的三个层级的能力转化:描述知识——运用知识——驾驭知识。
   三.学科主题社区模式
   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还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大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科主题社区就是一种能很好适应这种要求的模式。学科主题社区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活动,社区成员可通过BBS、聊天室、博客等交流互动平台分享知识与经验,进行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与困惑。优秀的学科主题社区不但要为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要尽可能地创设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提供协作化学习的平台,推进社区成员探究式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我以博客为交流平台,围绕“个性化读写”这一主题,构建了“个性化读写天地”主题社区。针对高中语文读写的主要需求,我收集了大量相关的文字资料,并把它们分成八个模块:写作指导、美文欣赏、古诗鉴赏、名著导读、感悟经典、传统文化、演讲朗诵和专家讲座。通过链接的方式收集了精彩的视频资源,并分成三个模块:经典诵读、传统文化、流行歌曲和写作。在学习评价方面开设了三个渠道:学生的写作交流通过“个性读写”模块来反馈,综合读写练习通过“试卷集锦”模块来检测,比赛信息通过“消息发布”来通知并利用“评论”来收集参赛文章。在资源拓展方面,设立“我的链接”模块,链接了一些优秀的读写资源网,如高考作文天网等。为了促进社区成员的广泛交流,我组织学生建立博客圈,这样,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里随感而发写日志写随笔并与同学交流,老师每天逛逛学生的博客就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读写的动向,发现学生课外创作的优秀作品并进行指导,推荐发表。
   “个性化读写天地”获得第六届福建省“三优联评”学科主题社区类二等奖,并在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上荣获学科主题社区三等奖。通过这个主题社区发掘出来的优秀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征文比赛的一二等奖,多篇文章发表在CN杂志上。
   综合以上三种模式构建和运用的情况,可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整合规划是否科学:教师设置的主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开展真正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有价值的评价和开发;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当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和学的方法,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困难,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领域进行开拓和创新。
   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语文教师就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和创造新的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在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中,提高整合的能力,致力于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语文学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钟绍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2、余胜泉、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苗逢春、吴良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讨》 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 2003年6月
   4、解月光、董玉琦 《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应用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电教》 2002年02期
  
   丁海蓉,教师,现居福建晋江。

信息技术与课堂探究式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