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881

[ 吴美凤 文选 ]   

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定位策略

◇ 吴美凤

   实现有效阅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作为教学重要组织形式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有效阅读的必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主问题的定位,要努力设计出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利于学生发展性学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
   1、文眼探究,拨云见日文眼
   指文中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词句,是文章融思想、艺术于一体的聚焦点,也是阅读的切入点。若能据此定位教学的主问题,对于阅读目标的达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时,标题就是文眼,因为标题往往体现作者的匠心:或交待写作对象,或揭示中心论点,或提示行文线索,或暗示结构思路等。因此,可从标题入手,定位教学的主问题。
   执教《伟大的悲剧》时,我抓住题目中“伟、悲”二字定位主问题:斯科特的南极之旅“伟”在哪里?“悲”在哪里?让学生跳出个人得失的局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南极探险在人类史上的伟大意义。
   从文眼出发定位教学的主问题,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对文章写法和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2、文脉梳理,纲举目张
   有些小说初步阅读时感觉凌乱,教者若能从众多的情节中筛选出一两个内蕴丰富的点来设计主问题,并让主问题发散、流淌,形成一条教学线索,往往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执教《孔乙己》时,我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与笑。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三个“子问题”:孔乙己究竟有哪些可笑之处?文中人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反复写笑?
   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发现: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一个笑字,写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笑是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反复写“笑”,能造成一种喜剧的氛围,增强小说的悲剧效果。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品读本文时,你笑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反观自我,思考生活中的看客行为,从而圆满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孔乙己与笑”这一主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讨论,表达交流,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这一环节中,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活动和教师点拨相映生辉。
   3、形象分析,执一驭万
   古人云,文以载道。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个意义是由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分析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内涵的重要手段。
   执教《最后一课》时,在了解故事背景后我抛出第一个主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自读15分钟后,学生拟出发言要点。经过整合,组织讨论得出三种见解:一个普通人,一个可怜人,一个爱国者。
   紧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主问题: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塑造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后学生明确: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民众,这篇小说才成为法兰西民族的心声。
   从形象分析出发的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感知全文,筛选整合有效信息,最终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多层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感悟,真正起到执一驭万的妙用。
   4、美点寻踪,窥斑见豹
   语文阅读课堂是展示美的课堂,语言是美的外壳,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衣。从美点寻踪角度定位教学的主问题,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鉴赏行文构思,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执教《济南的冬天》时,我先请学生静听课文配乐朗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的奇妙意境,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精妙的两问:
   ①老舍喜欢“济南的冬天”,因为“济南的冬天”美在……
   ②我喜欢《济南的冬天》,因为《济南的冬天》美在……
   这两个主问题,巧用双引号和书名号,把“内容感知”和“语言品味”两个重要环节完美链接,先引导学生感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温晴)、美丽如画的特点,深刻体会作者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再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静心揣摩立意构思,细心咀嚼妙词佳句,如品陈酿,品出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妙用,品出作者清新、活泼、朴实的语言特色,最终获得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吴美凤,教师,现居福建松溪。

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定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