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高考复习备考教学的实际,谈谈古代诗歌鉴赏题的五大置疑点,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题目、作者简介、小序、注释等方面置疑
在考场上,没有办法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只能在试题的要求和所提供的材料上格外留心,所以要特别留意试题中提供的题目、作者简介、小序、注释等已知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对理解作品很有帮助。
如: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下有一注:泗水,水名,源出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此得名。如果有人说:“朱熹这首诗是写他游春踏青所见所感。”你同意吗?我们知道朱熹是南宋诗人,他所处的时代,金人已占领山东,朱熹不可能北上,因此说这首诗写朱熹踏青所见,并写下这首诗的写游之说不成立。那么,正确的解读是:泗水暗指孔门,因孔子曾在泗水一带教授弟子,“寻芳”是求圣之道。于“等闲”中体会到儒学的真谛,使之有了从万紫千红中感受到春的那种感觉。这里,作者和注释就是我们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一个重要的台阶。
二.从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处置疑
理解诗歌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一步。关键语句,是诗歌中的诗眼,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词句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
如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关键语句。该句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歌的意境上置疑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能够领悟诗歌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抒发的感情。
如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这句诗的置疑角度就是诗歌的艺术境界(意境)。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的萧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又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处置疑
诗歌形象性很强又十分强调音乐性,所以诗人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时都很注意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叠字、反复、对仗、互文等常见的修辞技巧。另外,象征、衬托以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先抑后扬、以动衬静等亦是作品中惯用的表现手法。
如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首词开头两句用的是比喻,“眉如远山,眼如秋水”早已是习惯的常语。了解上句修辞的作用,下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就好懂了,该句除有拟人之外,还有双关义。我们只有真正懂得这首词表达技巧的作用,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称赞这首送别词写得聪明、俏皮。
五.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之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花之水,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这首词表达了王安石怎样的情感?此题目的置疑点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词中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适逢明主。王安石当时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翼以及他推行变法的勇气和决心。
其实在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时,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的并不只有上面所说的这几个置疑点,学生对诗歌的风格流派、诗歌形象、构思结构、语言艺术、运用典故等也应有所了解,这样答题时才能避免在表述中犯常识性的错误。
李绪文,教师,现居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