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920

[ 葛彩云 文选 ]   

高考作文突显个性的基本技巧

◇ 葛彩云

   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特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容易流于平庸而泯然众人,导致学生拿不到理想的分数。那么,怎样才能木秀于林,充分突显自己的个性,写出与众不同的韵味,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获得他们的特别青睐呢?
   一.立意独具个性
   杜牧认为:“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的确,意犹帅也,战无不胜的军队少不了出类拔萃的将军,赏心悦目的文章必须具备高远新颖的立意。要想立意独出机杼,就应当力戒思维的惰性,少受别人的约束,避免程式化,拒绝假大空。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真切的感受,写自己独特的思想,力求把立意往纵深和横向开拓,突出“高”与“新”。立意高是纵向思维的结果,即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尽量提高文章的立意,使文章即使是从小处着手,也能从大处着眼,具有时代感,表现出一种大气。立意新则是横向思维的产物,它需要比较,即一般情况下如何立意,而我就要突破一般化,别出心裁立意新。
   当然,立意个性化不是打“擦边球”,游离于话题之外,也不能挑战伦理道德的底线,更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政策法规,混淆是非界限,模糊原则立场,而是在一种许可范围内的不甘平庸的自觉追求。
   二.选材富有特色
   我们很多的高考作文,在选材上总是容易出现“低幼化”倾向。写记叙文,写做好事就是给老奶奶挑水,给老爷爷打扫卫生;写同学情谊,则是为小摩擦友谊破裂,后又因同学要转学而和好如初。写议论文,提到为人民服务,就是雷锋、徐虎加孔繁森;提到努力发奋,就是爱迪生、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这些千篇一律的“万能材料”、面目可憎的“万能论据”缺乏说服力,难以令人信服,只会让阅卷老师摇头生厌。这些材料虽有表现力,但它属于“我们”,而非“独我”所有,当然也就不能显出“我”的个性和特色。在选材上凸显个性,要强调一个“精”字,自身经历、日常感受,阅读所及、趣闻轶事,眼前现实、未来发展,正面反面、古今中外,格言警句、比喻数据……只要是与主题一致的,我们都应尽可能多地从记忆仓库中拿出来,然后精选出最有表现力的和新鲜的组织到文章之中。
   三.文体切合自我
   高考作文到底写成什么文体,也要在绝对适合自己的基础上,力求“不同”。现在的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还是话题,对文体的限制越来越小,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大胆采用新文体。无论是书信、童话、寓言、诗歌、戏剧,还是小小说、演讲稿、辩论稿,甚至是实验报告、病历诊断、招生简章等等,这些所谓的“另类文体”,只要运用得当,就能真切自如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个性认识与深刻感受,就会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不过,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要量力而行。如果能力不过关,却一味求“不同”,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巧成拙,最终反而影响了成绩。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适合自己,就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又贴合本次作文要求的相对新一些的文体,但绝不是为求新而求新,淡化文体甚至不要文体,这样的话往往容易弄巧成拙,反而不伦不类。
   四.语言发自肺腑
   语言发自肺腑不仅仅指说真话,抒真情,还包括说自己的话,不套用,不满篇学生腔或陈词滥调。一篇高考作文,语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了印象分的判给。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追求,考试中就能熟练地“包装”一些语句,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使自己的作文生色,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才能让语言“气象峥嵘,色彩绚烂”,达到醉人的效果呢?首先要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其次整散结合。整句使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语句气势,但如果只用整句,又会显得呆板,加上些散句就会使语言整齐中富有变幻,读来灵动,活泼。再次借用名言名句,名句名言如珠如玉,恰当地借用会使你的作文熠熠生辉,闪光耀彩。另外,还可巧用新诗、歌曲,好诗与好歌的共同点在于:含蓄、精炼、隽永、优美。把这些运用到作文中去,可使文章更具抒情性,更有韵味。
   高考作文如何突显个性,方法很多,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甚至模式化。关键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并去刻意追求,力求在内容上有开拓,形式上有亮点,展示一个众人中的“我”,将个性张扬得恰到好处。
  
   葛彩云,教师,现居湖北通城。

高考作文突显个性的基本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