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作者从突出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把阅读体验看作是人的智慧和品格的重要途径和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在重认知的同时更注重本身的关怀。同时研究总结出自己课堂的施教方法,其中探究结构体验过程,品读时做理智的审视等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人类语言学认为,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是在本民族特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都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阅读教学的对象——汉语文也不例外,它总是充盈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蕴含着深厚的生命底蕴。汉语文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地把语言文字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而应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同时,以文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为诱因,以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发学生对人生、生命和自我生存状态、精神建构的思索,使其在民族精神的熏染下获得进步和发展。
然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最为匮乏的恰恰就是这一点。阅读教学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过于强调知识、能力,忽视了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生命意识。而有效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主,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为辅,使语文在理解课文、习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各种意义,构成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它体现出与以往教学理论不同的特点。
一.自主性
体验式阅读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立足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要求学生时时处处以自主个体参与阅读教学,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的活动。它的自主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主动性。就是把文本意义的建构权完全交给学生,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保持了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高涨的热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是一种主体始终“在场”和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其一是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独立性。它强调用学生动情的文本感受取代冷漠的知性分析,用学生多样的体验心得取代既定的教案框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文学素养。整个过程就会因学生主体性的独立而充分发挥、流动着生命的激情和灵性的智慧。
二.对话性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达到体验的沟通,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有效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当然,它并不忽视字词教学、语言分析、内容概括等,而是强调阅读教学要把情感体验渗透在认知教学过程中,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变成情趣盎然的生命成长过程。
三.开放性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颠覆和重建,它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单一和程序化,充分体现了多元开放性。
首先,是文本世界向阅读主体和教学主体的开放。对于阅读主体来说,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开放性的召唤结构,它的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在读者的解读中,文本的意义处于不断生成之中。教师也立足于文本的“召唤结构”进行开放性的引导与阐释。
其次,阅读主体、教学主体对文本世界也是开放的。内涵丰富的文本以其自身开放的、动态的、蕴含着无限可能的召唤结构向教师和学生发出邀请,教师与学生也以自己的期待视野积极地应答文本的召唤,主动地去体验理解文本,主动地向文本敞开自己的背景。
再次,教学主体与阅读主体的关系是开放的。有效阅读教学,突破了教学过程只关注教案能否完满实施的程序化、封闭化的观念,树立起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对话交流、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与潜力都得以充分发挥的开放的教学观念。
鉴于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的实施。
一.引导学生初读时有直觉性的整体感知
首先捕捉主体对象。文本往往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心灵、揭示理蕴。对主体对象的捕捉,可以起到引起和稳定注意的效果。主体形象在叙事性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人物形象,感知文本自然就应围绕人物形象展开。在抒情性作品中主要用情感形象来传达意味,要感知、体悟作者内蕴在文本中的情感,也需从形象入手。
其次把握文本基调。基调是统摄文本的灵魂,是充溢在文本中的生活气息,是隐藏在文本中的感情的潜流,是贯通文章整体的主旋律。任何文本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和心灵的坦现,总会或隐或显地潜伏着情感的轨迹,或急或缓地流淌着感情的溪流。完全摒除了感情因素的作品是不存在的,而一定文本感情的激荡、流溢就外显为该文本的基调,把握了它的基调,就如同抓住了纲,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探究、理解。
二.指导解读文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解悟语境,品味语言。语境一是指文本语境,文本内确定语义的上下文和人物的个性内涵、场景变化、心理活动等多种因素;一是指文本之外但与文本有关的东西,多指文本所涉及到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积淀等文化语境。有效阅读教学强调,体验文本意义须从语言入手,把语言置于特定语境中去品味、揣摩、感悟,不能单凭工具书按图索骥,机械地照搬词条义项,否则就会根本无法理解甚至曲解作者的本意。
其次探究结构,体验过程。文本结构多是作者匠心营造的艺术,情感、哲思、义理、叙事整合于结构形态中,生成一个灵性飞扬、生气灌注的艺术生命体。因此,探究结构应视为文本阅读的枢纽。有效阅读教学对文本的把握应从行文线索和层次衔接入手。鼓励学生放开手脚,依照文体特征自行梳理文本线索,由此学生不仅满足了探求的欲望,更重要的是通过过程体验得到了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掌握文本营构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例如《药》,学生通过自读大都能把握“买药——吃药——谈药——药失灵”的表层结构,对其深层结构却难以体会,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发现小说的叙事结构特点:始终未正面写夏瑜之死,而是通过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做药一事及康大叔和茶客的话语传达出来,小说的主要部分被隐入背景,环绕着夏瑜之死的社会群体却得到了正面描写,这种明暗线并行的结构形态加强了小说的意义,突出了当时的社会群体对夏瑜之死的冷漠,更揭示出了民众的麻木及痛心于革命者的脱离群众。这样,学生把握文本整体营构秩序的同时,会加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领悟到结构不仅能寄寓深意,还可以扩大作品的意义空间,使其在有限的篇幅中揭示出如许深刻的内涵。
再者透视意象,体悟情韵。文学家常常寻找情感的对应物作为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方式,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这就昭示了文本阅读不能局限于对意象的表面理解,也不能以一种概念化的方式去说明、印证,而应该驱遣想象,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去印认作者初感外物时的审美情形和情感激荡,并在此基础上体悟诸种意象所提供的多种暗示和意绪。在指导阅读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和关键字词,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并在复活的意象中渗透自己的生命意识,情感体验,使文本情韵获得新的呈现。
三.品读时做理智的审视
对一篇文本的体验式阅读来讲,品读是最高层次,对于教学来讲,品读是提高和深化阶段。如果说解读是将书面语言与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相整合而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品读则是把言语对象作为一种提示同阅读主体的经验、观念、情感等相融合而铸造出一个新生命的过程。有效阅读教学强调“带领学生从文本中走个来回”,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阅读活动营造适宜的情境和氛围,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文本体验,以自己全部的理思、情感、经验、智慧与文本对话,调动起全身的感知、理解、联想、想象、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去触摸、激活、体认文本世界,在与文本世界彼此相通、震颤共鸣的过程中,获得如见其人、如其品味、如扣其形、如聆其理的真切的感受和深挚的体验。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由情感体验向理智深悟的转化架构桥梁,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挖掘、开拓和生发,进行新的意义诠释,赋予它回旋喷涌的生命活力,这是文本阅读的最高境界。这一阶段的教学,强调为学生的阅读对话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有着丰富的明敏才性、潜在的创造能力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解读,承认学生对文本的合理地补充和发挥,允许和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诠释和评价,使他们在自由民主的交流对话中,获得理性的提升和审美的超越。
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我们去做。
朱曼雯,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