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总归是离不开“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说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是“问”的艺术。我们可以这样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有效地提出问题和有效地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新课改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能力,而科学地、有效地提出问题正是良好生成的有效途径。
一.个体差异——问出层次的基本前提
课堂的提问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问题要有层次。问题的层次性既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也是提问者必须注意或者刻意追求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为,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层次与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每个人各有各的优势,不能简单用优劣高低来评价。所以,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必须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问题要有层次。只有问出层次,才能使回答体现出层次,从而正视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并不断给予个体性的知识补充。
当然,层次性的问题并不只体现在难度的层次上,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在思维的广度和视角的力点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能不断地思考,并且能够不断地跳出固有思维的苑囿,在设置问题的最初的基点上做到高屋建瓴。
二.角度选择——问出层次的有效途径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提出问题的前提是要使同学们了解所学习的内容,所以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问题:1、标题(标题有何特点;标题的语法结构是什么;标题与文章之间的关系);2、作者和相关背景(作者生活时代与这篇文章的关系);3、文章主旨(包括写作目的、作者的观点态度);4、文章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间关系);5、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是什么;修辞手法是什么);6、对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的理解(开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主旨句的含义;过渡句的作用);7、文章给人的联想、感悟和启发等。
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也要作出相应的要求:1、审清题干、有理有据;2、言简意赅、言之有序;3、观点鲜明,有的放矢,;4、信息处理,有机整合——将遥远的信息拉近、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将隐蔽的信息明示、对隐含的信息进行挖掘、将整体的信息进行分解。
每一篇课文中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答题情况,应该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也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
三.师生问答——问出层次的一般形式
提问的第一种方式是教师的提问。
此类问题是教师备课时准备的问题。教师提出科学有序、有层次的问题须建立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上。一是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语言组织能力,知道这个问题哪些同学可以回答,哪些同学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一是要了解文本,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宏观上,对文体结构、手法主旨、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胸有成竹,微观上,对过渡、照应、炼字等有细致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提出有层次的问题,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提问的第二种方式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提问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提问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这样就切实地落实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当然,教师一定要做好“控制”的工作。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就是有层次的,因为提出问题的主体本身是有层次的。对文本认识全面深刻的同学可能会提出较有难度、较为深刻的问题;对文本认识较为一般或较为浅显的同学则会提出一些简单或是很基础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由易到难排成序列,让同学们逐个解决,这种方式处理得好更易被学生接受。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控制,鼓励,点评,筛选,合并同类问题,排出问题序列,与同学们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四.科学评价——问出层次的重要组成
真正使一堂教学课取得满意的结果,还需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能给予分层次、多形式的评价,从而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语文的基础和实力:程度好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实力,程度差一点的学生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就会在心里给敲起了警钟,从而更加重视语文,转变学习态度,加大对语文学习的投入,讲究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从根本上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侯彦君,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