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语言感悟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得更好的文学素养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都会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培养语文的语感。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语文学习技巧和阅读技能,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1、诵读法。通过反复快速的朗读文章熟悉文章的内容,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培养语感,直到把文章的意思全部理解清楚为止。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或者通俗易懂的散文。
2、研讨法。每个人的思想总是有限的,所以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或者老师和学生一起双面对话和讨论,对对方的观点加以评论,仔细咀嚼言语之间的精妙之处,从而发表自己的观点来对文章加以理解。研讨的成员主要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相互促进语感的提高。缺点是缺乏自己的独立语感感悟。
3、比较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者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与语感基础,把内容或形式上有关联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找出文章言语的相似之处和区别,从而培养其对言语结构体系知识的了解、对内在构成方式的把握、建立前后联系的知识体系,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那么培养语感的具体步骤有哪些呢?
只有培养语感,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体现,教师的教学原则方法才能得到体现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素养和知识技能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
1、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关键是要以文章的语言感知为基础,才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想象和共鸣,最后促进人们的理解和思考。对许多文学作品的欣赏不能仅仅的停留在语言的感知上还应该在感知作品的同时,通过语言的刺激去联想和体会写作者直观形象背后的韵味。并在通过感官揭示作品意味的同时通过积极的组织和建构对大脑中作品新的构建赋予新的含义。从而产生审美的直观性与创造性的语感结合去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
2、品位语言,再造想象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的特征。既是一种先天的潜能,构成一段话后又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体现,能反应作者的内心世界。哲学上对想象的定义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再生出来的,培养语感只有借助于想象才能产生美。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阅读中的文字转换成为自己头脑中的感官想象,然后再次浮现出来所感受到的且展示出生动具体的意象。因此学生在培养语感的时候,除了要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外还应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回顾,加入某种想像进行必要的补充。
3、揣摩意蕴,审美判断
意蕴是词语的情境意义,也就是培养语感必须多角度、多方向地伸展思维视角,把某一词语和句子所传达出的客观形象置入当时特定的与之相关联的时空范围和“关系形象”中加以考察。而审美判断呢?这也是语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读者对自己的审美感受、体验、认识,做出的正确的判断。例如:王国维在诗中写道“云破月来花弄影”,用一个“弄”字把景物拟人化,使得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从意境的角度审美,体现了此人对月夜独特的感官感受。当然审美判断是在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才得到,然后综合各个分析的要素进行审美判断的,可以说没有分析就没有审美判断和结论。
4、力求交融,产生共鸣
在语感的培养过程当中,我们面对的文章是在作者写作背景和目的下产生的作品。因此,我们必须跟着作者的思维而展开自己的感官想象,不断丰富和充实作品中的形象。尽可能地做到自己的感官思想与作家的思想交融统一,糅为一体。两者的思想形成统一后读者对言语所产生的思想情感和作品本身的情感相统一或者大体一致的现象,即作家通过言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强烈地影响了读者,反过来读者产生了思想感情的回旋,使得读者在语感中感悟正面人物胜利而欢呼雀跃,为反面人物得势而愤怒。从而产生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既具有工具属性,同时还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时把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糅合,可以进行语感培养。而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刺激和提高感官感知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更积极主动。
夏月香,教师,现居江苏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