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882

[ 时粉钧 文选 ]   

让写作之花自由盛开

◇ 时粉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成效如何,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这与教师习惯于一厢情愿,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息息相关。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严重的厌学心理,或草草应付了事,或东拼西凑,依着葫芦画瓢,造成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可悲局面。
   一.写作动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推进剂
   写作是主体情感的自觉倾诉,其写作冲动主要来源于内驱力,它既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但现在大部分的作文课堂教学却是建立在学生外驱力基础上的命题写作,即教师设立命题,学生不会写也得写,不想写也要顺着教师的套路写。比如有的老师在作文课堂上侧重于讲授技法,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抽象地理解、吸收这些知识。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根本进入不了状态,掌握不了知识,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因此要交给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再者,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基本功的修炼,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根本
   写作成功需要综合性学习,需要广泛阅读才能打开眼界和思路。从他人的思想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从而有新的发现,推陈出新,写出有品位的文章,这是一条培养作文能力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或本学科的狭小圈子,追求人文与科学的渗透、个人与社会的融合,才能走出“小我”,写出“真我”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文其实就是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积累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应从杂志和各类书籍中收集一些精美的语言摘抄下来,然后每天熟练的背诵,以培养自己的语言感觉能力。积累精美语言这一项工作虽然苦,但苦得值得,一方面,它为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定的基础;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增长我们的见闻,因为我们要收集精美的语言,就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这就间接扩大了我们的阅读量。我们的阅读量上去了,作文能力自然而然地也就会提高。
   积累精美的语言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感觉能力,但是只有积累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经常进行模仿,将平时积累的语言灵巧地运用到平日的作文中去。仿写应与积累保持同步,每天坚持一次积累、一次仿写,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运用语言的技巧了。
   三.互批互改,让写作之花自由盛开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师为学生批改作文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既有圈点勾画的旁批,又有言简意赅的尾批,但学生对老师的批改总是简单过目,草草了事,以致老师的工作是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
   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这种现状。积极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学生互批互改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开始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修改作文,教师要在课堂上作批改示范。学生拿到作文后,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老师的批改示范,就为学生批改作文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体来说,老师要根据每次作文的实际情况指定批改方面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在互评阶段,可以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的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学习借鉴别人成功之处外,还挑出别人习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时粉钧,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让写作之花自由盛开